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5-02-10
网络侵权行为是由网络用户发起的,网络用户是侵权责任的主体。在遭受网络侵权时,被侵权人应首先与发布信息的网络用户进行交涉,要求其删除信息,以防止不当信息进一步传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发布不当的网络信息需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可能承担刑事责任。被侵权人可以在网络上留言告知网络用户侵权行为的严重性。根据《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和《信息网络侵权司法解释》,侵权人可能需要承担赔礼道歉、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此外,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侵权人可能面临罚款和拘留的处罚。如果达到刑法第246条以及信息网络诽谤的司法解释中诽谤罪的认定标准,被侵权人还可以提起刑事诉讼,侵权人可能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
因此,告知网络用户侵权行为可能承担的责任是消除不当信息的根本途径。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由于缺乏网络实名制,被侵权人往往无法确定侵权人的真实身份。在无法联系到网络用户或者网络用户不予理睬的情况下,被侵权人可以向网络服务提供者告知相关信息,敦促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不当信息的传播。
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2款规定,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也与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因此,被侵权人可以联系网络服务提供者并告知相关信息,敦促其采取必要措施。
在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不予配合的情况下,被侵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首先,在管辖法院选择上,根据《信息网络侵权司法解释》第2条规定,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其次,在被告人的选择上,如果仅由网络用户造成损失,应以网络用户为被告。如果发生《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2款及第3款所规定的情形,被侵权人可以选择起诉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在单独起诉其中一方时,被侵权人可以请求追加另一方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
最后,在请求内容上,被侵权人可以请求法院判决侵权人承担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或者恢复名誉等责任。如果侵权人拒不履行,法院可以采取在网络上发布公告或者公布裁判文书等合理方式进行执行,由侵权人承担相关费用。如果造成财产损失或者严重精神损害,被侵权人可以依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请求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