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9-26
在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件时,常常需要区分被告的主体性质,即网络服务提供者(ISP)或网络内容提供者(ICP),并根据此确定被告在侵权行为中的地位以及是否承担责任。
在著作权侵权方面,只需区分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络内容提供者。内容即作品,未经许可直接提供内容并将其上载到互联网的行为必然涉及到复制行为。即使著作权法未明确规定作品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也可以认定内容提供行为构成侵权。无论是我国的著作权法还是其他国家的著作权法,很少有针对网络内容提供者侵权责任的特别条款,因为根据著作权法的一般规定已足以提供保护。与互联网著作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条款主要针对网络服务提供者。与著作权保护相关的网络服务应与信息内容的传播直接相关,而与作品的发表、复制等基础使用行为无关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不会构成侵权人。例如,仅提供网络接入、服务器托管、数据传输等中介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尽管信息内容经由服务提供者存储、传输,但并不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发表、复制。当然,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收到权利人通知后明知他人借助其服务实施侵权行为,却不采取相应措施,则可认定为向直接侵权人提供物质条件等便利,应承担相关责任。
《传播权条例》和《行政保护办法》的相关规定已正确区分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络内容提供者。尽管从网络技术、企业经营乃至政府行政管理的角度看,这种区分可能没有覆盖互联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似乎不够全面,但从著作权保护的角度来看已经足够完备。至少目前来看,与著作权保护相关的网络服务可以限定在《传播权条例》所确定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