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4-04-16
1. 偶然性:校园暴力事件具有偶然性、突发性、不可预知性。青少年群体在校园中高度集中,他们通常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激情高涨的特点,容易被煽动。一旦某一事情处理不当,就可能骤然形成暴力事件。
2. 演进性:任何暴力事件都会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是由低级到高级、由渐变到突变的演进过程。例如,某县中学门前发生的一起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要钱事件,由于处理不当,高年级学生冲动后砸毁汽车、打伤人,形成了暴力事件。
3. 严重性:暴力事件一旦发生,会给受害者带来无法弥补的灾难后果。这种后果体现在肉体和精神上的伤害、经济上的损失以及社会上的影响。肉体上的伤害可以通过治疗和康复来缓解,经济损失可能是暂时的,但精神上的伤害是永远无法弥补的,而对社会的影响更是极其严重的。
根据最高法院的调研报告,校园暴力在中国时有发生,但情况复杂,违法与犯罪交织,且多数事件未进入司法程序追究法律责任。由于缺乏统一的事件报告和统计制度,导致我们难以了解校园暴力在中国发生的真实情况。
最高人民法院在2013-2015年审结的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中抽取了100多件典型案件样本进行了梳理,反映了这类犯罪的特点。根据这些样本数据,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其他罪名包括寻衅滋事罪占10%,性侵和侵财犯罪各占12%,聚众斗殴罪和绑架罪比例较小。
统计数据显示,159名未成年被告人中,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被告人占35%,已满16不满18周岁的被告人占65%。尽管我国规定14岁可以承担刑事责任,但对于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被告人,只有在八类严重暴力犯罪中才能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在这100多件案件中,高中生和职业高中的未成年被告人占比较高。
抽取的案件样本显示,持凶器作案和造成人身伤亡后果的比例较高。在这100多件案件中,持凶器作案的比例达到49%。这些凶器包括弹簧刀、水果刀、猎刀等,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在这些案件中,35%的被害人死亡,32%的被害人重伤。
根据判刑情况统计,32起致被害人重伤的案件中,有22件宣告缓刑,占68.75%;4件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占12.5%。35起致被害人死亡的案件中,8件宣告缓刑,占22.86%;4件判处三至五年有期徒刑,占11.43%;12件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占34.29%;10件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占28.57%。
根据调研报告,我们发现对校园暴力犯罪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够,存在理念上的偏差。社会对于如何宽容而不纵容校园暴力缺乏共识。有些地方认为校园暴力只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小问题,主要强调教育和挽救原则,没有意识到对于那些社会危害性大的失足青少年,惩戒也是教育和挽救的一种重要方式。此外,对同为未成年人的被害人的平等保护还不够。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对于实施欺凌的被告人,我们要进行挽救和教育。但对于被欺凌和被伤害的孩子,更应该得到法律和社会的关注和保护,因为他们是守法者,也是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