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判刑规定及具体年龄要求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4-07
可能大家在网络上新闻上都看到过校园暴力,几个孩子合伙殴打另外的孩子,各种侮辱,拳打脚踢!校园暴力影响孩子们的成长,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那么校园暴力要判刑吗?判刑年龄的规定是怎么样的?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整理了部分资料供您解答疑惑,希望能帮助到您!
校园暴力判刑规定
根据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下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意味着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只对自己实施的这八种严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必须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则,不得突破这一界限。
校园暴力判刑具体年龄规定及要求
根据相关规定,校园暴力判刑具体年龄规定如下:1. 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完全刑事责任,即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2.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即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14周岁至16周岁的人如果没有犯上述罪行,则不追究刑事责任。3. 不满14周岁的人,无论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即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4.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5. 实施犯罪时的年龄,一律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过了周岁生日,从第二天起,为已满周岁。6. 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7. 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如果犯罪时的年龄没有查清,而又关系到应否追究刑事责任和判处何种刑罚的公诉案件,应当退回检察院补充侦查。8. 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及死缓。
抵制校园暴力
辨别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一般分为行为暴力、语言暴力、心理暴力。行为暴力主要指一系列对人身及精神造成严重侵害的行为,包括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抢劫财物等。校园暴力的形式主要有五种:索要钱物后使用暴力威胁,以大欺小或以众欺寡,为了小事而动手,同学间因争议而使用暴力手段,以及受辱后用暴力反击。语言暴力主要指通过语言对精神造成严重侵害的行为,包括起侮辱性外号、造谣污蔑等。心理暴力主要指通过言语、行为或其他方式对精神造成严重侵害的行为,如恐吓、侮辱、排斥、歧视、孤立等。
预防校园暴力
为了预防校园暴力,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1. 不崇拜暴力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 不参与校园暴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坚决不充当校园暴力行为中的帮凶。3. 注重心理的健康发展,保持乐观的心态,主动与他人沟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4. 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学法、懂法、守法。既要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要以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应对校园暴力
为了应对校园暴力,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1. 在遭受语言暴力时,可以淡然处之,自我反省,无畏回应,肯定自己,调整心理,并有必要时采取法律维权措施。2. 在遭受行为暴力时,可以找机会逃跑,大声呼救,利用小动作寻找逃跑机会,求饶。如果退路被截断,应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在人身和财产双重危险时,应以人身安全为重,舍财保命,以免受到更严重的伤害。3. 在遭受心理暴力时,应从自我心理调整入手,积极与他人沟通,弄清楚原因。如果无法解决,可以向老师求助。4. 在遇到校园暴力事件时,及时报告相关人员,并搜集证据以便需要时出示。
正确应对校园暴力
为了正确应对校园暴力,我们应具备以下意识:1. 依法意识: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2. 自我保护意识:要有强烈的保护自身安全的意识。3. 方法和策略意识: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要有方法和策略,切记不能蛮干。4. 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见义巧为的意识: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他人实施救助。5. 报告意识和证据意识:及时报告并注意搜集证据,以便在需要时出示。为了校园暴力的预防和应对,我们每个人都应承担起责任,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