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6-02
根据《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危害社会行为时,不需要负刑事责任。
中央要求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并加强对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学生的法治宣传。此外,要配备充足的法治副校长和辅导员,确保这些要求得到切实落实。
学校应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实现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和事后干预。此外,要重视家校沟通,及早发现、预防和控制可能发生的欺凌和暴力行为。对于发现的欺凌和暴力事件线索,要及时核实和处置,避免事情扩大。对于违法违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教育和惩戒,对涉嫌犯罪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公安机关。
学校应全面排查校园安全隐患,实现封闭式管理,并加强警校联动。同时,要建立健全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和紧急报警装置,接入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的监控和报警平台。逐步建立校园安全网上巡查系统。检察机关愿意与学校、公安机关等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做好上述工作。
家长应与孩子多沟通,及早关注和发现孩子的异常,及时干预。办案中发现,许多孩子遭受欺凌和暴力伤害后,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而家长也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导致问题不断恶化。因此,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学会沟通,遇到问题敢于求助。另一方面,要及时发现孩子出现的精神状态异常、不合群、抵触学校、经常丢失物品、成绩下滑等现象,确保孩子的安全,并采取相应措施。当孩子受到伤害时,家长应冷静处理,既不漠不关心,也不过度反应。重要的是从恢复孩子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状态出发,与学校和对方家长进行沟通,理性解决问题。必要时,应请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干预,使用法律手段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
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树立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做到与人为善。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第一道防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实施了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家长应明确批评,帮助他们树立规则意识。在向受害方进行必要赔偿的同时,要帮助孩子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引导孩子向受害方道歉,让孩子树立责任意识,增强自我改正的内在动力,避免走向错误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