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6 更新时间:2024-05-26
劝退是指学校要求学生退学的一种处分方式,相比于强制退学(开除),其语气较为缓和。在高中阶段,学校有权利对学生进行劝退。一般情况下,学校只有在学生严重违反学校纪律且屡教不改,或者参与严重的打架斗殴事件、违法乱纪等行为时才能采取劝退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学校相对于学生拥有绝对的优势和强势地位,在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时,学校的行为必须经得起法律的考验,并要经得起教育良心的质疑。因此,如果学校仅仅因为学生举报学校的乱收费行为而劝退学生,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无疑是对劝退权利的滥用。
然而,在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中,除非学生存在重大违纪情况(如违反国家法律、危害民族利益等行为),否则学校是不允许采取劝退措施的。此外,即使在高中阶段,目前有些省市也已经禁止学校劝退学生。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公益性事业,是国家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制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和世俗性的基本特点。
义务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实施义务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的提供是政府的法律责任,支持义务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在中国,义务教育一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本世纪初,中国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首先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在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和免费之后,国家明确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努力实现让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够接受优质教育的目标。
因此,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基本均衡的义务教育是政府的法律责任。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应该享有接受质量合格的义务教育的平等机会。由于义务教育的属性决定,必须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