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9-26
根据《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或其他教育机构作为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机构,在未尽职责范围内导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时,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具体而言,学校在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方面措施不到位,忽视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未能重视对学生个别化教育。此外,同伴团体的压力也是导致校园暴力的因素之一。很多案例显示,青少年参与破坏学校公物、打群架等行为,常常受到同伴压力的影响或为了得到同伴的认同而盲目跟从进行攻击行为。
此外,学校辅导制度不够落实也是一个问题。老师无法有计划地辅导行为偏差的学生,导致学生彼此影响、互相学习模仿,上课捣蛋、下课打架闹事,无视校规的存在。老师的辅导能力和知识水平也不足,无法有效地辅导学生。有些老师热衷于从事收入高的副业,但却放弃了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未能真心诚意地关心学生,这也是校园暴力的一个主要原因。
此外,由于家长的教育水平提高,使得老师的知识水平看起来微不足道。加上电视和报纸等媒体的泛滥,提供比老师所教的更新奇刺激的信息,导致老师的专业权威日渐低落,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
师生关系中,师为尊、生为卑的观念也是一个问题。建立在权力基础上的师生关系,一旦学生也有权力,如表达不满、暴力相向,就不容忍,导致双方都受损。因此,现代的老师应该改变尊卑观念,培养愿意聆听、尊重和接纳的态度。
社会对校园暴力也负有一定的责任。首先,传播媒体的泛滥是一个问题。暴力电影、电视、群众抗争等让青少年在英雄崇拜的过程中错误地相信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形成错误的信仰,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模仿“大哥”、认同和实现英雄崇拜。
其次,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淡薄。由于心智未成熟,他们很少考虑行为的后果,根本没有意识到暴力行为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和后果。
此外,黑道势力的猖獗也是一个问题。由于治安的恶化,青少年学习和模仿黑道行为,认为只要有后盾,就不用担心任何事情,并可以在金钱和他人的畏惧中获得好处。
父母和家庭因素与暴力行为问题有关。父母的健康状况、管教方式以及与子女的互动关系等都与暴力行为有关。父母忙于工作,疏于督促孩子上学,导致孩子四处游荡,结交不良朋友,生活缺乏重心,学习没有目标。
管教方式不当也是一个问题。过于严格易导致孩子反抗攻击,过于柔弱易养成子女说谎或欺骗行为,放任不管则易使子女任性放肆,期望过高易造成子女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易使子女无所适从而紧张不安或投机取巧。父母采用“棒下出孝子”的打骂方式易使孩子学会以武力解决问题。
家庭的经济水平低于一般家庭,但父母不适当地满足子女的非分消费需求,间接地诱发了同学间的暴力索取或强行借贷,甚至变相地放高利贷。
破碎家庭或单亲家庭也与校园暴力有关。研究表明,自幼失去父母会导致缺乏性别认同和人格发展上的困难,而暴力青少年往往来自破碎家庭。家庭教育功能不彰,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对子女的影响比遗传因素更大。因此,如何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位父母关心的首要问题。
此外,言语暴力也是一个问题。父母以讽刺或刻薄的口气责骂孩子,对孩子的自尊心产生很大的伤害。孩子容易通过模仿使用相同的语言暴力对待同学,极易引发人际冲突。语言暴力对孩子人格和心理发展造成长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孩子内向、封闭、自卑、多疑等人格特征,或者使孩子变得暴躁易怒,充满仇恨和逆反心理,对他人和社会采取过激行为,直接影响和危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