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诉讼的司法解释是如何规定的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6-29
在实践中,我们很多人可能都会接触到有关公益诉讼的司法解释是如何规定的的问题,但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更层次的接触,所以我们对此不是很了解,有很多的东西都不是很清楚。对于这个问题,手心律师网小编总结了关于这个问题的相关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公益诉讼的地域管辖、级别管辖、专属管辖、集中管辖规定
地域管辖
根据民诉法司法解释第二百八十五条的规定,针对环境污染、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公共利益受侵害的公益诉讼案件属于典型的侵权之诉。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这类案件应当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进行管辖。
级别管辖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的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一审民事案件。由于公益诉讼涉及社会公共利益,一般来说涉案人数众多,审理程序上较一般民事案件更为复杂,并且社会影响较大,社会关注度高,审结后执行难度也较大。因此,公益诉讼案件一般由中级人民法院进行管辖。然而,在特殊情况下,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第二款的规定,经高级人民法院核准后,基层法院可以受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专属管辖
针对海洋环境污染提起的公益诉讼,根据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的规定,由污染发生地、损害结果地或者采取预防污染措施地的法院进行专属管辖。考虑到海上污染物具有漂浮浮动等特点,这样的专属管辖规定有助于更好地处理海洋环境污染的公益诉讼案件。
集中管辖
由于公益诉讼案件可能存在不同原告或同一原告针对同一侵权行为向不同地法院提起诉讼的情况,为避免司法资源浪费,统一裁判尺度,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确定最先立案的法院进行集中管辖。
起诉主体和起诉条件
根据2012年民诉法的规定,公益诉讼的起诉主体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环境保护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有关组织”做出了详细界定:1. 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基金会等。2. 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无论是机关还是社会团体等有关组织,提起公益诉讼均必须具备明确的法律授权。对于环境公益诉讼,还需要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在案件受理后,其他依法可以提起诉讼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在开庭前向人民法院申请参加诉讼。这样的限定是因为公益诉讼的受害者不特定,侵权行为涉及面广,明确起诉主体的资质有助于确保公益诉讼制度的有效实施。与私益诉讼相比,公益诉讼的起诉条件除了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外,其余条件基本一致。这是因为公益诉讼的本质特征是公共利益受损、受害者不特定。在实践中,可能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人,或者即便有直接利害关系人,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权益受损或由于多重因素不敢提起诉讼。为了更好地保护公共利益,对起诉主体的资质和起诉条件进行适度放宽是公益诉讼制度设计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