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物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
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3-10-11
遗失物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是指在限定或合理期限内对归还其一定物品的人给予报酬的行为,也就是遗失物悬赏广告的悬赏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得以实现的客观事实。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第2款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付的费用,由失主偿还。在此类悬赏广告中,广告相对人必须先履行交还遗失物的义务,悬赏人才履行交付报酬的义务,也就是说广告相对人若不交还遗失物或者交还遗失物不符合要求,悬赏人就享有先履行抗辩权。
悬赏广告中的法律权益与义务
引言
在处理悬赏广告引发的争议时,需要考虑到广告相对人滥用不安抗辩权的情况。根据《合同法》第54条,受损害的一方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变更或撤消合同,以保护自身权益。因此,在解决悬赏广告争议时,法院应根据悬赏广告的诚实信用原则、利益对等原则和公平原则,判定拾得人的归还义务和悬赏人的报酬义务,以及拾得人收取报酬与付出代价相均衡的原则。
悬赏人的权益与义务
悬赏人通过发出悬赏广告,希望重新获得已经丧失的物品的所有权。这意味着悬赏人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受到限制,需要通过他人的帮助才能恢复。当悬赏人第一次拥有物品的权利时,可能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然而,当权利灭失后,悬赏人再次获得权利时应当付出一定的代价。根据法律原则,权利的获得不能由与此无关的第三方来承担代价。
悬赏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判断悬赏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不能仅仅考虑他发出广告之前或收回物品之后的想法。人们都趋利避害,希望自己的目的能够达成而不付出代价。然而,在考虑悬赏人的真实意思时,应当重点关注他在发出悬赏广告时的意图。如果悬赏人承诺支付报酬,那么可以认为他已经考虑到后果,并愿意付出代价。因此,发出悬赏广告本身就是悬赏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如果悬赏人认为报酬与收回物品的价值不相等,那么根本就不会发出悬赏广告。
结论
除非悬赏人是被暴力强迫发出悬赏广告,否则应当认定悬赏人的发出广告是他的真实意思表示。在处理悬赏广告引发的争议时,法院应根据相关法律原则,判定拾得人的归还义务和悬赏人的报酬义务,以维护公平和合理的权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