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3-05
保护破产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是我国破产法律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以下简称《破产法》)于1986年通过,明确规定了破产企业职工的保护。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破产法对破产企业职工的保护逐渐完善,相关的配套法规、政策、司法解释等相继出台,构成了较为完善的保护破产企业职工的法律制度。
由于《破产法》的原则性规定,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委陆续发布了一系列规定,对《破产法》的相关内容进行完善。这些规定包括1994年发布的《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4]59号)、《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发[1997]10号)、财政部的《国有企业试行破产有关财务问题的暂行规定》(财工字[1996]226号)、1996年的《关于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中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经贸企[1996]492号)等。这些规定对破产企业职工保护做出了具体规定。
我国破产法对破产企业职工的保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职工安置问题,企业《破产法》第4条明确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妥善安排破产企业职工重新就业,并保障他们重新就业前的基本生活需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二是有关企业破产财产及其清偿顺序问题,《破产法》第37条第2款规定:“破产财产优先拨付破产费用后,按照下列顺序清偿:(一)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二)破产企业所欠税款;(三)破产债权。”
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该规定对破产企业职工的保护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其中,第56条、57条、58条分别对企业职工给予特殊的保护,将解除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补偿金、非正式职工的劳动报酬和企业向职工的集资款解释为可以优先受偿的债权。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破产企业职工的保护是现代各国破产法的一般原则。《破产法》仅仅将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作为第一顺序清偿的债权,而对劳动者未来损失的保护未作规定。《若干规定》通过扩大解释的方法,将对劳动者未来损失的补偿这部分解释为第一顺序清偿的债权,给予其和职工工资、劳动保险费用同等的法律地位。这意味着,因企业破产解除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补偿,可以依据劳动合同约定的补偿金,也可以依据劳动法及其相关规定进行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