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4-26
(1) 有提交仲裁的意思表示。
仲裁协议中当事人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必须明确,否则无法判断当事人的真实意图,仲裁机构也无法受理仲裁申请。当事人必须明确表示排除司法管辖,选择仲裁解决争议。此要求早在1856年英国斯*特诉艾费里案中确立,即仲裁协议必须包含当事人不寻求通过诉讼解决纠纷的意图。因此,约定中模糊的表达,如“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提交某仲裁机构仲裁或者向法院起诉”等,被视为意思表示不明确的约定。(2) 有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仲裁协议中必须明确选定的仲裁委员会,否则无法确定仲裁机构,也无法进行仲裁程序。当事人约定一方当事人可以自行选定仲裁机构,或者约定由专门的仲裁机构来选择仲裁庭成员。(3) 有明确的仲裁事项。
仲裁协议中必须明确约定仲裁事项,即具体的争议事项。仲裁机构只能在仲裁协议确定的事项范围内进行仲裁,超出范围的裁决可被申请撤销。因此,仲裁协议应当明确约定提交仲裁解决的具体争议事项。根据我国《仲裁法》第16条的规定,一份完整、有效的仲裁协议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1. 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仲裁协议中当事人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必须明确,确保仲裁机构能够理解当事人的真实意图,并受理仲裁申请。2. 仲裁事项。
仲裁协议中必须明确约定仲裁事项,即具体的争议事项。仲裁机构只能在仲裁协议确定的事项范围内进行仲裁,超出范围的裁决可被申请撤销。仲裁协议中约定的仲裁事项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争议事项具有可仲裁性。
仲裁协议约定的争议事项必须属于法律允许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的范围。我国《仲裁法》规定了可仲裁的范围和不可仲裁的范围,例如,涉及当事人身份关系的争议、不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行政争议以及依法应由行政机构处理的纠纷等都不属于可仲裁的事项范围。(2) 仲裁事项具有明确性。
仲裁协议中应明确约定具体的争议事项,确保仲裁机构能够准确理解当事人的意图,并在范围内进行仲裁。对于已经发生的争议事项,其具体范围比较明确和具体因而较容易约定;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争议事项,应尽量避免限制性规定,采用宽泛的约定,有利于仲裁机构全面迅速地审理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一份完整、有效的仲裁协议必须具备上述要素和内容,确保仲裁程序的顺利进行,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