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6-25
仲裁裁决的终结执行是指在执行程序开始后,由于特定的情况导致无法继续进行或没有必要进行执行程序,从而结束执行程序的制度。根据《仲裁法》规定,如果人民法院裁定撤销仲裁裁决,应当终结执行。
仲裁裁决的终结执行是指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特殊情况的发生,执行工作没有必要或无法继续进行时,结束执行程序,以后不再执行。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35条的规定,以下情况将导致仲裁裁决的终结执行。
如果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裁决存在应当撤销的情况,并经人民法院审查核实后裁定撤销,仲裁裁决的执行过程应当终结。因为裁决是执行的法律文书,裁决被撤销意味着执行失去了依据,因此应当终结执行程序。
申请执行人撤销申请被视为放弃申请执行权,这是一种自由处分行为。如果撤销申请完全出于当事人的意愿,并且不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应当允许终结执行。
如果被申请执行人死亡后既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则执行工作无法进行,因此应当裁定终结执行。
如果特定的权利人已经死亡,无人追索享用这些费用,则应当裁定终结执行。
只有当被执行人同时满足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且丧失劳动能力这三个条件时,才可以终结执行。此情况仅适用于公民。
其他应当终结执行的情形包括:企业法人终止且无偿付能力且无连带债务人;被申请执行人的破产程序终结且未得到清偿的债权不再清偿;当事人自愿达成和解协议并依据和解协议履行了义务,或者债权人同意不再履行义务的情况,应当终结执行程序。
如果您的情况较为复杂,本网站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