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庭中止审理的情形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诉与仲裁指南 > 两审终审制法律知识

仲裁庭中止审理的情形

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1-08

 
88202
如果发生民事争议,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还可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机构需要组成仲裁庭审理,那么,仲裁庭中止审理的情形有哪些呢?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仲裁庭中止审理的情形

仲裁协议的形式

仲裁是指买卖双方在纠纷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签订书面协议,自愿将纠纷提交双方所同意的第三者予以裁决,以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仲裁协议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争议发生之前订立的,通常作为合同中的一项仲裁条款出现;另一种是在争议之后订立的,将已经发生的争议提交给仲裁的协议。这两种形式的仲裁协议,在法律效力上是相同的。

中止仲裁的情形

仲裁在以下情况下可以中止:

  1. 当事人一方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仲裁。
  2. 一方当事人丧失参加仲裁的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
  3. 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
  4. 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仲裁。
  5. 本案必须以另一案审结结果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
  6. 根据本规则第八条第二款和其他应当中止仲裁的情形。

当中止仲裁的原因消除后,仲裁程序将恢复进行。

仲裁的庭审程序

  1. 记录员查明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是否到庭,宣读仲裁庭纪律,然后向首席仲裁员报告仲裁庭准备就绪。
  2. 首席仲裁员核对当事人身份及委托代理权限,宣布仲裁庭组成人员、记录人员名单,告知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并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
  3. 仲裁庭进行调查。申请人、被申请人以及其他仲裁参与人分别陈述自己的意见;仲裁员询问双方当事人并要求他们提供证据;双方当事人对对方提供的证据进行质证。当仲裁庭认为事实已经查清时,即可转入仲裁。
  4. 仲裁庭进行辩论。双方当事人就调查阶段查明的事实、证据及法律的适用等问题陈述自己的意见,就纠纷的责任以及责任的承担进行辩论。
  5. 征询当事人最后意见。申请人简要说明是否坚持开始提出的仲裁请求,被申请人是否接受申请人的仲裁请求。
  6. 仲裁庭进行调解。辩论结束后,首席仲裁员可询问双方当事人是否同意调解,若当事人自愿调解,仲裁庭应当进行调解。
  7. 宣布休庭。
  8. 仲裁员、记录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在笔录上盖章。
延伸阅读
  1. 对仲裁裁决书不服怎么办
  2. 劳动法规定不按时发工资的解决办法有哪些
  3. 劳动仲裁维权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4. 驾校倒闭了不退钱怎么办
  5. 专属管辖的概念和情形

民诉与仲裁指南热门知识

  1. 公安有调解权吗
  2. 法院达成调解会影响征信吗
  3. 司法鉴定机构内部管理制度的具体规定有哪些
  4. 调查公司取证合法吗
  5. 调解书的证据虚假怎么处理
  6. 法官调解结果和最终判决一致吗
  7. 被告律师可以调取原告病历吗
民诉与仲裁指南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