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庭中止审理的情形
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1-08
如果发生民事争议,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还可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机构需要组成仲裁庭审理,那么,仲裁庭中止审理的情形有哪些呢?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仲裁庭中止审理的情形
仲裁协议的形式
仲裁是指买卖双方在纠纷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签订书面协议,自愿将纠纷提交双方所同意的第三者予以裁决,以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仲裁协议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争议发生之前订立的,通常作为合同中的一项仲裁条款出现;另一种是在争议之后订立的,将已经发生的争议提交给仲裁的协议。这两种形式的仲裁协议,在法律效力上是相同的。
中止仲裁的情形
仲裁在以下情况下可以中止:
- 当事人一方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仲裁。
- 一方当事人丧失参加仲裁的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
- 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
- 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仲裁。
- 本案必须以另一案审结结果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
- 根据本规则第八条第二款和其他应当中止仲裁的情形。
当中止仲裁的原因消除后,仲裁程序将恢复进行。
仲裁的庭审程序
- 记录员查明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是否到庭,宣读仲裁庭纪律,然后向首席仲裁员报告仲裁庭准备就绪。
- 首席仲裁员核对当事人身份及委托代理权限,宣布仲裁庭组成人员、记录人员名单,告知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并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
- 仲裁庭进行调查。申请人、被申请人以及其他仲裁参与人分别陈述自己的意见;仲裁员询问双方当事人并要求他们提供证据;双方当事人对对方提供的证据进行质证。当仲裁庭认为事实已经查清时,即可转入仲裁。
- 仲裁庭进行辩论。双方当事人就调查阶段查明的事实、证据及法律的适用等问题陈述自己的意见,就纠纷的责任以及责任的承担进行辩论。
- 征询当事人最后意见。申请人简要说明是否坚持开始提出的仲裁请求,被申请人是否接受申请人的仲裁请求。
- 仲裁庭进行调解。辩论结束后,首席仲裁员可询问双方当事人是否同意调解,若当事人自愿调解,仲裁庭应当进行调解。
- 宣布休庭。
- 仲裁员、记录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在笔录上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