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4-29
最高人民法院于5月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一项关于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的规定。这项规定中的一个重要亮点是,在特定条件下,被执行人名下的唯一住房可以被执行。这一规定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赞赏,因为它在保障被执行人基本生活水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维护了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是维权者的一项制度红利。
当维权者费心费力打赢官司后,却面临无法执行的困境,胜诉裁判文书变得毫无意义,这必然会对法律权威和司法公正产生质疑。根据以前的相关规定,如果执行标的是被执行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住房,法院可以查封,但不能拍卖、变卖或抵债,也就是说,这座唯一的住房可以豁免执行。然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房屋的价格水涨船高,完全可以在足额偿还债务的前提下满足被执行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在一些发达地区,房产价格常常高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如果被执行人有诚意,完全可以通过以大换小的方式来偿还债务。然而,一些被执行人却选择成为“老赖”,转移、隐藏名下的现金、债券、股票等财产,只留下难以变现的唯一住房,以维持基本生活为借口,给法院的执行工作带来了挑战。
俗话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在现实中,真正诚实守信的人往往不会推脱义务的履行,而那些想当“老赖”的人则会用各种手段逃避责任。司法实践也证明,“唯一住房”不会成为诚信者履行义务的障碍,但却成为“老赖”规避执行的挡箭牌。最高人民法院的新规定有望打破一些“老赖”的幻想,有效解决执行难题,增加维权者的胜算。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新规定,在金钱债权执行中,要顺利执行被执行人本人及其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同时,被执行人交付居住的房屋,自执行通知送达之日起,已经给予3个月的宽限期。如果被执行人以该房屋是本人及其家属维持生活所必需的理由提出异议,法院将不予支持。这样一来,执行“唯一住房”既可以打击“老赖”,又能保障被执行人及其家属的基本权益,避免他们无家可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