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2 更新时间:2024-09-27
为了规范劳动合同管理,明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本条例适用于吉林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以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的相关行政管理活动。同时,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也适用本条例。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三)劳动合同期限;(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六)劳动报酬;(七)社会保险;(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劳动合同除应当具备上述条款外,还可以订立以下条款:(一)试用期;(二)培训;(三)保密事项;(四)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五)其他事项。
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当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发生其他情况时,双方可以协商变更、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的内容由双方协商确定,但不得约定试用期。非全日制用工的小时计酬标准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确定,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小时工资标准。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合同可以随时通知终止,用人单位不需支付经济补偿。
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办理劳动用工备案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用人单位违反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并依法给予处罚。用人单位违反规定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除退还劳动者本人外,还应当处以罚款,并承担赔偿责任。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档案或其他物品的,也应当受到相应处罚。
如果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文本未包含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必备条款,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有权责令用人单位进行改正。如果这种违法行为给劳动者造成了损害,用人单位还应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付给劳动者,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有权责令用人单位进行改正。
如果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未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证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有权责令用人单位进行改正。
如果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自用工之日起第二个月开始,每月支付劳动者两倍的工资。同样,如果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每月支付劳动者两倍的工资。
支付两倍工资时,应以劳动者的实际工资、集体合同确定的工资或者本单位相同岗位人员工资作为计算依据。
如果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有权责令用人单位进行改正。对于已经履行的违法约定试用期,用人单位应按照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如果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或国家及省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有权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并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应付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但不超过百分之一百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如果用人单位支付的劳动者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应支付差额部分,并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应付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但不超过百分之一百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如果用人单位安排加班但未支付加班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有权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加班费,并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应付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但不超过百分之一百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如果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未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有权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经济补偿,并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应付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但不超过百分之一百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如果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应按照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的经济补偿金标准的两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如果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用人单位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如果租赁经营或承包经营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招用劳动者,给劳动者造成损害,出租人、发包人与承租人或承包人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如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违法行使职权,给劳动者或用人单位造成损害,应承担赔偿责任。对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如果构成犯罪,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应根据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的规定执行。如果没有规定,应根据本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
在本条例施行前已依法订立且在本条例施行之日起仍然有效的劳动合同,应继续履行。对于本条例第17条第3项规定的连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从本条例施行后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开始计算。
在本条例施行之日起已建立劳动关系但尚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在本条例施行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劳动合同。
在本条例施行之日起存续的劳动合同,如果在本条例施行后解除或终止,应按照本条例第29条规定的经济补偿年限计算。如果根据当时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应按照当时的规定执行。
本条例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