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5-01-08
职工可以通过电话投诉的方式向当地劳动执法监察大队举报,大队将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并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
当职工的具体权益受到侵害时,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劳动仲裁解决。在仲裁时,职工可以尽量收集相关证据,以有利于裁定。即使没有证据,也不要紧,因为劳动纠纷案件举证的主要责任在用人单位,法院将责令用人单位出示相关证据。
一位职工声称自己患有精神病,在患病期间,单位违反《劳动法》将其除名。该职工现年50多岁,生活无着落,要求单位按照国家政策办理内退手续,并补交劳动保险费12000元,补发工资30000元。然而,单位称六年前已按旷工与其解除了劳动关系。最终,南京市建邺区法院审结了这起劳动争议纠纷。
根据南京脑科医院提供的病历,法院确认该职工确实有精神病的相关特征。厂方承认自己存在送达瑕疵,并无法提供其妻签收的凭据。法院最终调解,厂方同意一次性给予10000元经济补偿,双方劳动关系自1998年8月解除。
近年来,涉及档案遗留的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增多。这类纠纷集中在改制的老集体企业,职工长期脱离了单位联系。用工单位和职工都应遵循《劳动法》,对劳动权益保障和人事档案转移应规范、合法、有序,以避免后遗症。
一位职工在与某企业合同到期后,企业未及时办理终止劳动关系备案手续,也未将其档案转至劳动部门,导致职工无法领取失业保险金。职工诉至法院要求企业履行备案手续、转移档案,并要求赔偿失业损失。一审法院支持了前两个要求,但对赔偿失业损失的请求未予审理。职工随后提起劳动仲裁,但被驳回。最终,中级法院判决企业支付职工失业损失。
某些单位不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手续、不为职工建立个人社会保险基金账户、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类问题引发的诉讼案件不在少数。南京市已出台完善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相关规定,但仍需加强对单位的监管,确保职工的权益得到保障。
一位销售人员离职时,所在工厂剩下的业务费还未收回。工厂将这笔账算到了销售人员头上,要求其还清这笔“债务”。一审法院支持了工厂的诉讼请求,但二审时中级法院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销售人员离厂时需结清所有的业务往来款。然而,工厂对销售员作出的规定却导致了债权债务纠纷。最终,中级法院判决工厂支付销售人员失业损失。
某些企业不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逃避应给职工办理的相关保险,导致相关纠纷的发生。这种“三不”现象仍然存在,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确保职工的权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