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10-29
根据劳动法规定,如果伤者与雇佣方存在劳动关系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那么在发生工伤事故后,伤者应尽快申请认定工伤。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工伤保险基金将负担主要的偿付责任。同时,雇佣方也应按照规定承担伤者停工留薪期间的工资、部分等级伤残的伤残津贴、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等偿付责任。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及相关规定,工伤保险待遇包括医疗康复待遇、工伤职工生活护理待遇、一次性伤残补助、伤残津贴、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及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工亡待遇。具体的支付标准和支付主体可以参考附件《工伤保险待遇的项目、标准及支付主体》。
如果雇佣方具有用工主体资格且伤者与雇佣方认可或通过仲裁或法院确认劳动关系,那么雇佣方应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标准进行赔付。如果无法确认劳动关系,则根据侵权法等相关规定,由雇佣方承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
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评估雇佣方的施工资质来判断其是否为施工人员缴纳社会保险的可能性。如果雇佣方没有相应的施工资质,那么他们为施工人员缴纳社会保险的可能性将会降低。
如果雇佣方是班组或自然人,那么他们通常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在这种情况下,雇佣方一般都有上游发包人。伤者是否可以主张与发包人存在劳动关系,并要求发包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呢?对于这个问题,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存在两种互相冲突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伤者可以确认与发包人存在劳动关系,并要求发包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这个观点的法律依据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相关通知、《关于执行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这些规定认为,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承包单位将承包业务转包、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而这些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在承包业务中发生工伤或死亡时,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承包单位应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另一种观点认为,无法确认伤者与发包人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因此伤者不能要求发包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这个观点的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民事审判会议纪要第59条的规定。根据该规定,如果建设单位将工程发包给承包人,而承包人又非法转包或违法分包给实际施工人,那么实际施工人招用的劳动者请求确认与具有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人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法院不予支持。
虽然以上两种观点存在较大差异,但在生效的判决书中都有过体现,因此需要在立法上进行统一。
工伤保险责任与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有以下两个重要区别:
1. 法律依据和赔偿标准不同:工伤保险责任承担的法律依据是《工伤保险条例》及实施细则,而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承担的法律依据是《侵权责任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此外,两种赔偿方式的赔偿项目和计算方式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计算。
2. 免责条件或责任分担不同:工伤保险只在劳动者存在故意犯罪、醉酒等故意行为或重大过失行为的情况下才能免除赔偿责任;而在侵权法律关系中,受害人过错或第三人侵权等情况可能减轻或免除侵权人责任。
基于以上差异,在劳动关系不明确的情况下,伤者在请求相关方承担工伤保险责任还是侵权赔偿责任时,往往会综合考虑获得赔偿的可能性、金额及难易程度等因素,主动选择按照哪种方式进行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