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9 更新时间:2024-09-12
江某与**公司于1998年4月签订了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为1998年4月7日至2002年4月6日。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其中规定,一方解除合同不当应支付违约金1万元或违约期限前一年工资总额的30%。双方在合同签订后一直按照约定顺利履行。然而,2001年**公司决定解聘部分员工以节省费用开支,导致双方对违约金的支付标准产生分歧。
2001年7月,**公司向江某发出通知,称由于公司生产经营需要,拟提前解除与江某的劳动合同,并根据相关规定支付合同违约金和经济补偿金。江某在收到通知书后,移交了部分工作并准备办理离职手续。然而,在办理离职手续的过程中,双方对违约金的支付标准产生分歧。江某要求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支付违约金,而**公司坚持按照公司规定的计算方法支付违约金。由于两种计算方式差距较大,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江某遂向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审理后认为,江某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合法有效,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应当遵守合同约定。**公司提前解除劳动合同构成违约,应向江某支付违约金1万元。**公司不服仲裁裁决,将案件诉至法院。法院审理后认为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正确,维持了仲裁裁决。**公司遵守判决结果,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向江某支付了违约金。
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劳动合同的变更是指当事人双方对尚未履行或尚未完全履行的劳动合同,在法定条件和程序下,依据一致意见进行修改或增删的法律行为。劳动合同的变更应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劳动合同,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