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7-0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第一条的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劳动合同终止,但这并不意味着达到退休年龄的公民就失去了劳动合同主体资格。我国劳动法规定禁止录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但没有规定劳动者的年龄上限。因此,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但没有享受退休待遇的人仍然具备劳动合同主体资格。
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但没有享受退休待遇的人,通常是生活困难的农民和低收入群体。他们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年老时没有退休金可领,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继续工作。将这类群体视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有利于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与民法上意义上的提供劳务者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法律对前者的保护力度更大,用人单位需要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劳动者可享受相应的保险待遇。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七条的规定,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与用人单位发生用工争议时,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这意味着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并已享受退休待遇的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应被视为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从理论上来讲,对于已经享受退休待遇的人,他们已经有了生活保障,没有必要再为其提供双重社会保险。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应将他们认定为不具备劳动者的主体资格,不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为了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劳动法律关系中,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均要按比例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用,退休后按月享受基本养老金。因此,已经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退休人员无法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