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10-26
一般情况下,竞业限制补偿金的支付需要提供待业证明。
竞业限制是用人单位对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劳动者,在劳动合同、知识产权权利归属协议或技术保密协议中约定的一种限制。根据该限制条款,劳动者在劳动合同终止或解除后的一定期限内不得在生产同类产品、经营同类业务或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用人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限制时间由双方事先约定,但不得超过两年。竞业限制条款在劳动合同中为延迟生效条款,即在劳动合同的其他条款法律约束力终结后,该条款开始生效。
竞业限制起源于公司法中的董事、经理竞业禁止制度。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董事、经理等利用其特殊地位损害公司利益。各国公司法都规定了董事经理的竞业禁止义务,尤其是西方国家首先建立了董事、经理竞业禁止制度。根据2007年6月29日人大常委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2006-03-20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有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同时与劳动者约定在劳动合同终止或解除时向劳动者支付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其数额不得少于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的年工资收入。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其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的3倍。
草案规定的补偿标准是原工资的100%。有人认为这个标准偏高,因为在发达国家中,法国的补偿标准也仅达到50%。他们认为竞业限制是对劳动能力的限制,而不是丧失。按照100%的补偿标准很难承受,过高的补偿可能会给用人单位带来负担,不利于更多的人就业。
然而,也有人认为,只有较高的补偿标准才能符合市场规律要求的“竞业限制”。因为“竞业限制”适用于用人单位的关键员工,并且跳槽后的行业与原单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制定较高的补偿标准可以促使企业权衡相关员工是否真正值得竞业限制。
因此,设立一个适当的补偿标准也是对市场机制的巧妙运用。
1、如果用人单位与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义务的劳动者在竞业限制协议中对经济补偿金的标准和支付形式有约定,那么按照约定执行。如果用人单位因自身原因未按协议约定支付经济补偿金,经劳动者要求仍不支付,劳动者可以解除竞业限制协议。
2、如果竞业限制协议对经济补偿金的标准和支付形式等未作约定,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双方当事人就此产生争议,可以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解决。如果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继续履行竞业限制协议,那么应当按照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确认的标准及双方约定的竞业限制期限一次性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者应当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如果用人单位放弃对剩余期限竞业限制的要求,那么应当按照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确认的标准支付已经履行部分的经济补偿金。
3、如果竞业限制协议生效前或者履行期间,用人单位放弃对劳动者竞业限制的要求,那么应提前一个月通知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