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5-01-3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第六条规定,当劳动争议发生时,当事人有责任提供自己所提出主张的证据。如果与争议事项相关的证据由用人单位掌握和管理,那么用人单位应当提供这些证据。如果用人单位不提供这些证据,就要承担不利后果。
1. 劳动者无法提供与仲裁请求相关的由用人单位掌握和管理的证据,那么用人单位应在指定期限内提供。如果用人单位不提供这些证据,就要承担不利后果。
2. 在确认劳动关系争议中,用人单位负以下举证责任: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如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以及考勤记录。
3. 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等决定而引发的劳动争议,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4. 因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拒绝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或者提供劳动条件,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而引发劳动争议,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5. 当发生工伤时,职工或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而用人单位不认同,那么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6. 如果劳动者主张加班费发生争议,且劳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的存在,但用人单位不提供这些证据,那么由用人单位承担不利后果。
在劳动仲裁中,对于不同类型的证据,其效力的判断有以下原则:
国家机关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依职权制作的公文文书在证据效力上优于其他书证。
鉴定结论、现场笔录、勘验笔录、档案材料以及经过公证或者登记的书证在证据效力上优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原件、原物在证据效力上优于复制件、复制品。
法定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在证据效力上优于其他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
法庭主持勘验所制作的勘验笔录在证据效力上优于其他部门主持勘验所制作的勘验笔录。
原始证据在证据效力上优于传来证据。
其他证人证言在证据效力上优于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提供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
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在证据效力上优于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数个种类不同、内容一致的证据在证据效力上优于一个孤立的证据。
在收集劳动仲裁证据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务必保留好证据的原件。如果无法提供原件,应尽量提供原件保存处的依据或证据,以将自己无法举证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或者可能将举证责任转移给对方。
对于录音证据,需要注意保留录音的原始载体。从原始载体拷贝出来的录音不是证据的原件,真实性无法保证,可能引起对方的质疑。
对于电子邮件、QQ电子聊天等电子证据,如果案情重大,建议进行公证以提高其证明效力。为了防止电子邮箱丢失或被关闭而无法打开,关键电子邮件应养成备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