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1-30
根据我国《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四项的规定,商标反向假冒行为属于商标侵权行为。然而,对于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具体界定,国内学者存在不同的理解。经综合分析各学者的观点,可将商标反向假冒定义为: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或去除其注册商标并将该商品投入市场,或广泛使用该商品,或利用该商品进行广告宣传等非法行为,以阻断或阻碍原商标和原商品之间的联系。其中,被更换的商标称为“除标商标”,更换的商标称为“附标商标”。商标反向假冒行为实际上包括除标行为、附标行为和销售行为三种。
1. 侵权主体的复杂性: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侵权主体是复杂的。因为除标行为、附标行为和销售行为共同构成商标反向假冒行为,所以在理论和实践中,可能存在不同主体分别实施这三种行为构成商标反向假冒的情况。
2. 侵权行为的反向性: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着重在“反向”。商标假冒是指借他人的注册商标来销售自己的产品以获取利益;而商标反向假冒是指将自己的商标用于他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上,以获取不当利益。
3. 侵权客体的复杂性:商标反向假冒侵害的客体是复杂的。首先,未经商标权人同意更换或去除其商标并再次投入市场是对商标权人商标专用权的侵犯;其次,该行为误导消费者,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再次,商标反向假冒使市场上商标与商品之间的真实联系被隔断,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对行为人的竞争对手而言构成不正当竞争。
4. 侵权后果的特殊性:商标反向假冒行为虽然表面上可以扩大原商标权人的商品市场占有率,但在长远来看,这种行为割裂了原商标权人商标和商品的联系,必然损害原商标权人的商誉建立和进一步增强。
商标反向假冒行为作为商标侵权行为之一,应具备以下构成要件:
1. 行为人主观上须为故意:无论何种形式的假冒,行为人通常具有故意,过失一般不是假冒者的主观心态。同时,行为人还必须具有欺诈的故意,即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使商标所标示的商品和商品的权利人分离。
2. 客观上须实施了更换或去除他人注册商标并将更换为自己商标或去除商标的商品再交易的行为:如果行为人将更换的商标所依附的商品仅用于观赏、研究等目的,并未给消费者对商品的来源造成误认,则不足以认定为商标的反向假冒行为。
3. 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或去除他人注册商标:如果行为人更换商标是经过注册商标权人同意的,则不构成侵权行为。只有在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更换他人的注册商标,才可能构成商标反向假冒侵权。如果该商标是共有商标,则须征得全体共有人的同意,否则也是商标侵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