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2-15
在讨论知识产权保护时,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并接受对知识产权给予刑法保护的观点。这是因为刑法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此外,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知识产权中的一小部分已被法律承认为某种依法产生的民事权利。最典型的例子是1979年中国刑法第127条的规定,该条款在当时尚未有民事立法确认商标专用权的情况下,已经规定了侵害他人商标专用权的刑事责任。
从国际角度看,世界贸易组织的知识产权协议已要求对商标权和版权给予刑法保护,而中国已经是世贸组织成员。从1982年开始的立法实践来看,中国的商标法、专利法和修订后的版权法都增加了刑事处罚条款。然而,当提到对知识产权给予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时,很少有人支持或理解。主要的反对理由是:一是知识产权法已经保护了知识产权,为什么还需要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二是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范的范围远远超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不能将其纳入知识产权保护的范畴。三是知识产权法主要关注保护私权,而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关注国家在市场管理上的公共行为,不应混淆公法和私法。
然而,中国的司法实践和行政执法实践不断告诉我们,只有在知识产权领域中也给予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才能更加完善。刑法作为公法,已经成功地与知识产权的私法相结合,为什么反不正当竞争法就不能呢?而且,反不正当竞争法本身就是公法和私法的结合,既是界定市场管理的法律,也是经营者依法享有民事权利的来源。
在现代社会,将公法和私法严格区分已被证明是不可行的。在刑事诉讼中的附带民事诉讼,许多民事法律规定了侵权行为的严重性将受到刑事责任的制裁,这已经不仅限于知识产权领域。然而,在行政法方面,一旦试图超越公法和私法的界限,就会遭到反对。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行政法理学对立法者的影响远远落后于刑事法理学,或者行政法理学的研究本身也落后于刑事法理学。
中国的知识产权单行法已经相当完备,但这并不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附加保护相矛盾。如果没有后者,完善的知识产权单行法与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例如,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的名称是否也受到版权保护在中国现行版权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在处理此类纠纷时,司法部门首先要排除不具有独创性的部分。这意味着如果有人故意利用他人已经非常有名的作品名称发表自己的作品(该名称本身很难被认定为具有独创性),在中国无法进行法律管辖。当初立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时,有立法者认为这可以在第五条中进行管辖。然而,他们忽略了第五条只规范了经营者,而大多数搭便车者并不是经营者,因此不受第五条的管辖。此外,许多可能被未经授权者进行营利性使用的作品(例如数据库作品的一大部分)等,也不在中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管辖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