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1-20
垄断民事纠纷案件是指因垄断行为受到损失以及因违反反垄断法的合同内容、行业协会章程等而引发争议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的民事诉讼案件。
原告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在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构成垄断行为的处理决定生效后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并符合其他受理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第一审垄断民事纠纷案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计划单列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基层人民法院可以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管辖第一审垄断民事纠纷案件。
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垄断民事纠纷案件的地域管辖由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有关侵权纠纷、合同纠纷的管辖规定确定。
如果民事纠纷案件立案时的案由不是垄断纠纷,但被告以原告实施了垄断行为为由提出抗辩或反诉且有证据支持,或者案件需要依据反垄断法作出裁判,但受诉人民法院没有垄断民事纠纷案件管辖权的,应当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告因同一垄断行为向有管辖权的同一法院分别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可以合并审理。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告因同一垄断行为向有管辖权的不同法院分别提起诉讼,后立案的法院在得知有关法院先立案的情况后,应当将案件移送先立案的法院;受移送的法院可以合并审理。被告应当在答辩阶段主动向受诉人民法院提供其因同一行为在其他法院涉诉的相关信息。
如果被诉垄断行为属于垄断协议,被告应对该协议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承担举证责任。
如果被诉垄断行为属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原告应当对被告在相关市场内具有支配地位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承担举证责任。如果被告以其行为具有正当性为由进行抗辩,应当承担举证责任。
如果被诉垄断行为属于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市场结构和竞争状况的具体情况认定被告在相关市场内具有支配地位,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原告可以使用被告对外发布的信息作为证明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证据。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被告对外发布的信息来认定其在相关市场内具有支配地位,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如果证据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或其他依法应当保密的内容,人民法院可以采取不公开开庭、限制或禁止复制、仅对代理律师展示、责令签署保密承诺书等保护措施。
当事人可以申请一至二名具有相应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当事人还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市场调查或经济分析报告。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相关规定对调查报告进行审查判断。
如果被告实施垄断行为给原告造成损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和查明的事实,判令被告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人民法院还可以将原告因调查、制止垄断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计入损失赔偿范围。
如果被诉合同内容、行业协会章程等违反反垄断法或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依法认定其无效。
因垄断行为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诉讼时效期间从原告知道或应当知道权益受侵害之日起计算。如果原告向反垄断执法机构举报被诉垄断行为,诉讼时效从举报之日起中断。如果反垄断执法机构决定不立案、撤销案件或终止调查,诉讼时效期间从原告知道或应当知道不立案、撤销案件或终止调查之日起重新计算。如果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后认定构成垄断行为,诉讼时效期间从原告知道或应当知道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构成垄断行为的处理决定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重新计算。如果原告起诉时被诉垄断行为已经持续超过二年,被告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损害赔偿应当自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计算。
《垄断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反垄断审判领域出台的第一部司法解释,建立了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的基本框架。根据该司法解释,只要原告能够提供证据证明因垄断行为受到损失,或者因合同内容、行业协会章程等违反反垄断法而发生争议,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垄断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为了提高原告在垄断纠纷案件中的胜诉率,垄断司法解释对举证责任分配、免证事实和专家证据等问题进行了解释和细化。根据司法解释,不同类型的垄断行为有不同的举证责任分配。对于明显具有严重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特定横向垄断协议,被告应当承担证明该协议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举证责任。对于公用企业和具有独占经营资格的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案件,原告的举证责任会得到适当减轻。
孙军工表示,原告在垄断纠纷案件中胜诉率较低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反垄断法和反垄断民事诉讼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垄断纠纷案件中,原告往往很难取得证据来证明垄断行为的存在。
因此,《垄断司法解释》根据反垄断法、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以及法律原则和精神,对举证责任分配、免证事实和专家证据等问题进行了解释和细化,旨在提高原告在垄断纠纷案件中的胜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