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12-22
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不正当手段争取交易机会,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在互联网时代,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
在域名注册市场,少数独占机构利用控制服务器与数据中心的地位,阻碍其他竞争者进入,形成不正当竞争现象。
在网络环境下,侵犯他人注册商标,尤其是驰名商标注册为域名,利用他人商标的知名度进行不正当竞争。
网络域名争议是近年来最新、最突出、法律规制最为复杂的网络纠纷类型之一。其中与不正当竞争行为联系最密切的领域是域名抢注。
电子邮件的普及、国际信息网的运用与电子商务的开展使得商业秘密时时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之中,而且通过网络侵害商业秘密的后果往往更为严重。
网络技术是互联网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新型的网络技术也会被不当利用进行不正当竞争,其中链接就是被经常使用的一种技术手段。
互联网本身的特性决定了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规制上的特殊性。在涉及网络著作权、商标权、域名等侵权纠纷中,现有法律对网络环境下侵权行为的界定并不十分清楚,因此在解决网络经济中不正当竞争纠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是经营者的行为,即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在网络环境中,应从行为角度而非主体角度进行判断,包括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网上从事经营行为的主体虽然并无法定经营资格,但其不正当竞争行为对其他经营者以及社会经济秩序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往往更为严重,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应将其认定为经营者。
网络经济中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相关当事人之间关系的特殊性。网络服务商经营者(包括传统经营者与网络经营者)、访问用户、消费者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也更为复杂。反不正当竞争法在网络经济中规制的行为范围更为广阔。至少在两种情况下,行政机关和法院可以行使管辖权:一是网站或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注册登记所在地,二是实施侵权行为或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设备所在地。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不正当竞争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该法规定了民事责任损害赔偿额的计算方式,包括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或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这一规定对网络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致损害赔偿同样适用。为了更加有效地制止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便利司法审判,应当确定法定的赔偿额,根据侵权人的主观恶意、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在一定范围内灵活规制。
由于我国现行立法尚未对网络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加以直接、特别规定,在制止网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过程中,已产生了现实法律不能满足网络发展需要的矛盾。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尽快对该法列举的部分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扩大解释,增加法律的可操作性。同时明确网络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性质,增强一般条款的效力以扩大适用范围,保持法律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