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文凭致合同无效 责任承担引发争议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欺诈案例法律知识

假文凭致合同无效 责任承担引发争议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2-01-19

 
55841

劳动合同无效及欺诈行为的法律责任

案情

2000年5月,甲公司与持有造假的某大学文凭的A签订了3年的聘用合同,约定月薪3000元。2001年2月,甲公司向A下达《解聘通知书》,提前解除聘用合同,其理由是A持有的文凭是造假的。A要求甲公司支付补偿金,甲公司只支付了A2月份的工资1500元,A因此向法院提起诉讼。

评析

根据法院审理后的判决,A通过欺骗手段与甲公司签订的聘用合同被认定为无效。尽管A在公司安排的工作岗位上已经付出了劳动,但甲公司调整A的工资没有法律依据。甲公司已支付A2月份工资1500元,因此,A要求获得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金的请求不被支持。我国《劳动法》及有关司法解释中并未明确规定由于劳动者欺诈导致劳动合同无效后应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况。然而,2008年1月1日生效的《劳动合同法》对此进行了完善。根据该法规定,劳动合同无效时,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无论谁的原因导致劳动合同无效,都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从本案法院裁决来看,尽管劳动合同无效是由于劳动者欺诈所导致的,但法院仍然判令用人单位按照甲公司当初安排的岗位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根据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4条规定,劳动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付出的劳动,一般可参照本单位同期、同工种、同岗位的工资标准支付劳动报酬。《劳动合同法》第28条规定与该解释接近,规定合同被确认无效后,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如果有欺诈行为,劳动者承担的唯一法律后果,就是其与用人单位建立的劳动关系不受法律保护,而劳动者不对用人单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本案适用2008年1月1日生效的《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则法院裁决结果可能就完全不同。本案法院认定劳动合同无效适用的法律是《劳动法》第18条第1款第2项,即采取欺诈、威胁手段订立劳动合同无效。按照该规定,劳动合同双方任何一方在订立合同时有欺诈行为的,劳动合同无效。根据2008年1月1日生效的《劳动合同法》第26条第1项规定,以欺诈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然而,对于无效合同,法律责任第86条规定,过错方要负赔偿责任。根据这一规定,本案中用人单位可以提起索赔反诉向劳动者要求赔偿。因此,根据以上分析,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况下,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延伸阅读
  1. 没有违约责任的合同生效吗
  2. 起诉债务人还是起诉保证人
  3. 合同无效的违约条款是否有效
  4. 施工免责声明范本
  5. 被执行人保证书怎么写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认定合同欺诈的证据有哪些
  2. 留学中介合同陷阱怎么才能规避
  3. 王**诉赵**赠与合同纠纷
  4. 买卖合同欺诈如何利用法律来防范
  5. 合同欺诈罪的认定
  6. 被告人陈庆锋合同诈骗
  7. 最新合同诈骗罪由哪些要件构成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建筑施工安全合同范本
  2. 石雕工程制作安装施工安全生产承诺书范本
  3. 工程施工安全责任书范本
  4. 工程施工安全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