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股东出资行为是否触犯相关法律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25
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隐名股东出资行为是否触犯相关法律?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隐名出资行为是否规避法律强制性规定
在实践中,存在许多公司实际投资人不愿意出资的情况。要判断这些行为是否合法有效,主要需要考虑隐名出资行为是否规避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在某些行业限制境外资本进入的情况下,如果境外人士借用国内人士的名义进入该行业,这种行为就被认为是在规避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应当被视为无效。在这种情况下,隐名股东只能就其实际出资的部分向显名股东主张债权。只有当隐名投资的行为没有规避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时,才能被认定为有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二十四条,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可以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当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的效力发生争议时,除非涉及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认定该合同有效。根据前款规定,如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实际出资人可以以已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为由向名义股东主张权利。如果名义股东以公司股东名册记载、公司登记机关登记为由否认实际出资人的权利,人民法院不会支持名义股东的主张。如果实际出资人未经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的同意,要求公司变更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在股东名册上进行记录、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人民法院也不会支持这样的请求。
名义股东处分股权行为的处理
根据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如果名义股东将登记在其名下的股权进行转让、质押或以其他方式处分,实际出资人可以以其对股权享有实际权利为由,要求认定处分股权行为无效。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参照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来处理。如果名义股东处分股权导致实际出资人遭受损失,实际出资人可以要求名义股东承担赔偿责任,而人民法院应当支持实际出资人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