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5-22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罪过为直接故意,其目的在于非法占有。合同诈骗属于目的型犯罪,而目的型犯罪仅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之中。行为人为了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必然会采取各种合同欺骗手段,使对方当事人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实现其犯罪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对自身是否能够履行合同并没有把握,甚至根本无力履行合同。然而,在收取对方的货款或定金后,行为人并未积极履行合同义务,却占有了对方的货款或定金。对于这种情况,有人认为行为人的行为并不属于合同诈骗,因为其并未采取积极行动,其心理状态属于间接故意,不构成合同诈骗。
然而,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签订合同后,行为人必然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履行合同以获得利益,要么通过诈骗来占有财物。当行为人无法履行合同时,他们必然会选择通过诈骗来摆脱合同规定的义务,以占有财物。这种心理状态即为"能赚就赚,赚不了就骗",并在行为人意识到自身履行合同能力存在问题的同时签订合同并收取货款或定金时产生。在这种心理状态中隐藏着诈骗的犯意,只不过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发生了从放任到希望的心理变化。因此,这仍然属于直接故意的行为,而不履行合同与履行合同在本质上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