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和特征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诈骗罪法律知识

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和特征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7-30

 
55656

合同诈骗罪的法律特征

1. 客体特征

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包括国家对合同的管理制度、诚实信用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合同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我国合同法作为民法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防范合同欺诈,维护公平、自由、安全、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起着重要作用。合同诈骗罪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交易秩序和竞争秩序,因此刑法单独设立此罪以保护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行为人签订合同的目的不在于履行合同本身,而在于通过不法手段占有合同标的物或定金。

2. 客观特征

合同诈骗罪属于诈骗犯罪范畴,其客观构成模式与诈骗犯罪相同。即:行为人通过欺诈手段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进而处分财产,最终使行为人或第三人获得财产,导致被害人财产损失。合同诈骗罪在客观方面的表现是行为人在签订或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虚构事实是指行为人捏造不存在的事实,以此骗取被害人的信任。虚构事实的表现形式包括假冒订立合同所需的身份、伪造法律文件或文书、制造假相等。隐瞒事实真相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掩盖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如隐瞒自己无法履行合同的事实或犯罪意图、隐瞒合同中应告知对方的其他事实。

3. 主体特征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或单位。在司法实践中,需要区分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自然人还是单位。例如,个人以公司名义实施合同诈骗,或者国有或集体企业租赁给个人经营的企业,承租人利用企业名义诈骗等情形都应认定为个人犯罪。对于以单位名义实施合同诈骗,但实际上谋取利益归属于个人的情况,应将其视为个人犯罪。

因此,是否以单位名义签订、履行合同并不是区分个人合同诈骗与单位合同诈骗的标志。在实践中,应考虑单位犯罪的犯罪意志整体性和利益归属的团体性,优先考量利益归属的团体性。对于以单位名义实施合同诈骗并获得利益的直接责任人员,应以个人犯罪论处。

延伸阅读
  1. 强制医疗的执行地点
  2. 合同诈骗罪的合同的定义
  3. 套路贷已离职人员怎么判
  4. 试论合同诈骗罪在实践中的认定和特征
  5. 合同欺诈罪的构成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和相关知识
  2. 通过合同进行欺诈七种形式
  3. 法律咨询:商品房转让中的欺诈行为
  4. 劳动合同无效案件:求职者编造简历导致权利无法保障
  5. 梁-涛与劳动服务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的无效性问题
  6. 采取欺诈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的效力问题
  7. 合同无效时的赔偿责任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