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10-27
合同诈骗罪属于目的犯,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犯罪行为。非法占有是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的必要要素,对于确定合同诈骗罪的成立与否具有重要意义。
合同诈骗罪目的的非法占有是指行为人有意违反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意图全面剥夺他人的财产所有权,或剥夺他人对财产的控制、使用和收益权。若行为人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而是由于客观原因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债务无法偿还,不能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学术界普遍认为,只要使用了刑法规定的欺诈手段,原则上应视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然而,刑法规定的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行为与非法占有目的紧密相关。因此,在判断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时,除了要看行为人是否符合刑法第224条所规定的行为类型,还必须考虑行为人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在司法实践中,侦查机关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查证和认定行为人的主观非法占有目的。由于侦查技术和侦查人员能力的限制,许多诈骗案件无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那么,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确定合同诈骗罪行为人的主观非法占有目的呢?尽管人的主观心理活动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并非完全无法把握。目的作为行为人意欲实现某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只有通过客观行为的外化才能成为法律评价的对象。因此,根据行为人的行为特征,我们可以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并以此对其行为进行定性。
然而,仅凭客观表现的某一方面还不足以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我们应当综合考虑行为人签订合同时的履约能力和担保真伪,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实际行动,对标的物的处置情况,未履行合同的原因以及事后行为人的态度等客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