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10-18
根据《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当事人可以通过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订立合同。除非法律或行政法规规定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遵守该约定。因此,口头的承诺也被视为一种合同,具有法律效力。然而,当发生争议时,不利的一方可能否认口头承诺,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法院也难以支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法人为了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所实施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除非法律规定必须采用特定形式,否则可以自由选择。
因此,口头承诺被认定为公民、法人为了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所实施的合法行为之一。根据以上法律规定,口头承诺具有法律效力,自承诺开始时生效。承诺方应遵守承诺,除非依照法律规定或对方当事人同意,不得随意变更或解除。这体现了民事法律行为应遵守诚实信用原则的司法精神,并与社会道德和法律对于信守承诺的看重相一致。
然而,客观事实与能够证明的客观事实未必一致。如果接受承诺一方不能证明口头承诺的客观存在,维权方面将面临巨大障碍。因此,在实践和法律方面,建议尽量将相关承诺记录在纸面上,以便有证据可依。
关于民事法律行为,包括口头承诺,只要在实施时不存在欺诈、胁迫、重大误解、显失公平、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等无效或可撤销、可变更的情形下,该民事法律行为依法成立,具有法律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