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4-15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人民法院在审查行政诉讼时,除了要符合起诉的一般条件、时间条件和程序条件外,还需要查明以下情况:
重复起诉是指起诉人已经撤诉或经人民法院作出裁判,但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再次向法院起诉;或者起诉人已经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受理后起诉人又再次向人民法院起诉。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行政诉讼的标的是指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已经在其他生效的行政判决中被确认。如果被确认,当事人再对此起诉的人民法院不应受理。
行政诉讼起诉书应以书面形式,起诉状应详细说明起诉人、被告的相关情况,诉讼请求、起诉事由等内容。
行政诉讼的合法性审查原则包括适用主体、审查方式、审查范围和审查标准。
合法性审查原则的适用主体是人民法院,具体由内设的行政审判庭承办。行政审判采用合议制形式。
人民法院应当采用开庭审理的方式进行审查。开庭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依法不公开的。
法院只能审查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而不包括与之对应的抽象行政行为。法院无权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立案和撤销。
法院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不审查其合理性。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划分基于法律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的要求。行政行为应在符合法律规定、不违背法律精神的前提下,公正、适当、合乎情理。合法性是合理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法院的审理行政案件只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不能干预行政机关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行政行为。
行政诉讼的合法性审查标准包括主要证据是否确凿充分、适用法律法规是否错误、是否违反法定程序、是否超越职权、是否滥用职权以及行政处罚是否显失公正。这些标准必须同时具备,只要有其中之一不符合,法院就可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合法性审查的“法”首先指的是《行政诉讼法》,其次是适用的单行行政性法律、法规和参照的规章及司法解释。
在审查行政诉讼时,人民法院应坚持以上原则,确保行政机关依法有效地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