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4-26
隐名股东协议的有效性取决于是否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只要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的隐名出资协议或代持股协议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该协议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对于投资权益的归属等方面的约定应按照协议履行。如果隐名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并以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为理由向名义股东主张权利,人民法院也会予以支持。因此,在必须采用代为持股的情况下,隐名股东必须与名义股东签订书面协议,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便在发生纠纷时作为依据,并保留出资凭证等能证明实际出资的证据。
公司在对外方面具有一定的人和性,且对外具有公示性。如果隐名股东要求公司变更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在股东名册和公司章程中记录,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必须经过其他股东过半数的同意。否则,无法办理公司变更登记,也无法成为对外公示的股东。因此,隐名股东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必须慎重,选择可靠的人作为股东共同设立公司。这样,一旦与名义股东发生纠纷,可以在其他股东同意下直接变更为显名股东,并直接主张股东权利。
根据公司法解释三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可以订立合同,约定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如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的效力发生争议,除非符合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认定该合同有效。
如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实际出资人以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为理由向名义股东主张权利,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如果名义股东以公司股东名册和公司登记机关登记为由否认实际出资人的权利,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实际出资人未经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的同意,请求公司变更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在股东名册和公司章程中记录,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如果名义股东处分股权造成实际出资人损失,实际出资人请求名义股东承担赔偿责任,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如果名义股东将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以其他方式处分,实际出资人以对股权享有实际权利为理由,请求认定处分股权行为无效,人民法院可以参照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