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组织形式及其法律地位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其它经济类法律 > 农业法 > 农民权益保护法律知识

村民自治组织形式及其法律地位

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3-08

 
419472
在奔向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中,农村人民始终在基层奋斗着,国家也始终把人们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农村居民因居住分散,故需要组织高度自治。在自治组织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例如村民自治组织形式有哪些的一些问题。那么在法律的规定中,它们又涉及到哪些法律知识呢?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搜集整理了以下阅读材料,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村民自治民主决策的组织主要形式

1. 村民会议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会议有两种形式:

(1)全体村民会议:由本村18周岁以上的村民参加。

(2)户代表会议:由每户派代表参加。

村民会议作为村自治组织的权力机构,拥有最高决策权。所有涉及全体村民利益的重大事务都必须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会议是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反映村民利益和愿望最直接的决策形式,也是最直接的民主形式。然而,目前村民会议的运行面临许多困难,如规模大、开会不便议事、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农忙季节难以召开会议等。因此,为了保证广大村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有些地方创造了村民代表会议作为村民会议的补充形式。

2. 村民代表会议

村民代表会议具有以下特点:

(1)村民代表会议是村民会议的补充形式,不是村民会议的常设机构。村民代表会议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解决村民会议召开难的问题。只有人口较多或居住分散的村才需要设立村民代表会议,其他村应坚持通过村民会议形式讨论决定问题。对于一些重大问题,如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制定村经济发展规划、制定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等,也必须通过村民会议来决定。

(2)村民代表会议的权力来源于村民会议的授权,必须向村民会议负责。作为村民会议的补充形式,村民代表会议没有独立的职权。它是决策机构,在受村民会议授权的范围内具有同等的决策权。

3. 村民委员会

根据法律规定,村委会在村民自治组织体系中处于执行机构的地位,没有决策权。然而,由于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不能时刻召开,村级日常事务却经常存在,因此需要一个常设机构来快速决策处理日常事务。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执行机构的村委会自然地承担起这一职能,不仅在实际上起到了决策的作用,而且在村级事务的决策中占据中心地位。

二、最新资讯(《民法典》于2021.1.1生效)

根据最新的《民法典》规定,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具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资格,可以从事为履行职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动。

延伸阅读
  1. 居委会有执法权吗
  2. 交通事故被判缓刑的能不能当村干部
  3. 赡养协议能当遗嘱用吗
  4. 居委会、村委会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的职责是什么
  5. 家庭暴力行为救助实施主体有包括哪些

农业法热门知识

  1. 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法律意义
  2. 村民自治组织形式及其法律地位
  3. 建设用地土地预审程序及要点
  4. 植物新品种的特征及其重要性
  5. 种子法修订草案:对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的处罚力度加大
  6.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建房管理的意见
  7. 中央财政补偿国家级公益林的制度和标准
农业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