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5-03-12
根据我国的《破产法》,企业破产重整计划的通过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同一表决组的债权人过半数同意重整计划草案,并且其所代表的债权额占该组债权总额的2/3以上。
这种通过方式采用了人数和债权额的双重标准,这样做有利于小额债权人对大债权人滥用权利进行制约,并且可以促使债务人为了获得小债权人的同意而在重整计划上提供满足各债权人利益的安排。
重整计划的制订主体是重整计划的重要决定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破产法第79条,债务人或管理人可以向债权人会议提出重整计划,对其他人提出重整计划没有禁止性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关于制定重整计划主体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制定重整计划的主体必须是债务人或管理人;另一种认为,除了债务人或管理人外,破产法第70条还规定了其他可以作为申请重整的主体。就可操作性而言,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更符合实际。破产法第79条没有对其他人作为制定重整计划主体作出限制性规定,而在实践中,占债务人注册资本1/10以上的出资人或新的投资人往往提出重整计划。因此,债务人、管理人、占债务人注册资本1/10以上的出资人或新的投资人均可作为制定重整计划的主体。
重整计划是重整程序的核心,其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与否直接关系到债务人重整的目标能否实现。重整计划的可行性审查是法院批准重整计划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原则。
法院在审查重整计划时,主要关注投反对票的债权人的异议理由,对债务人经营方案内容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进行形式上的审查。如果债务人的经营方案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应经国家有关部门行政许可而未获许可,法院不能批准该重整计划。
债务人在重整期间能否获得利润是重整计划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经营方案是债务人在重整期间生产经营的计划,审查重整计划必须着重审查经营方案。法院可以要求债务人或管理人提供详细的商业计划和盈利能力分析报告,以证明债务人在重整期间能否盈利,从而判断债务人能否按照重整计划偿还债务。
资金是企业正常经营的重要保证。一个陷入破产重整境地的企业,如果没有新的资金注入,重整的目的难以实现。因此,重整计划中必须提出投资人或其他人资金注入的情况。
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很大程度上与其经营管理的理念、方法、策略有关。审查批准重整计划时,法院应要求债务人、管理人或新的投资人出具原债务人亏损情况分析报告及重整期间经营管理人员名单、职位配置,着重分析债务人的亏损是否由原管理人员造成。如果是由于原管理人员的经营失误或管理不当导致债务人严重亏损,那么在重整期间这些经营管理人员不应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