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14
恶意欠薪行为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工资是劳动者的生活来源,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条件。恶意欠薪直接侵犯了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侵犯了他们的财产权,阻断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来源。这种行为对劳动者及其家人的生存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其危害程度不亚于盗窃、诈骗等刑法犯罪行为,具有广泛性和严重性。
恶意欠薪行为严重破坏了诚实信用的市场原则。诚实信用是中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旨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事人对信用的遵守,否则正常的经济活动将无法进行。只有遵守诚实信用的市场原则,劳资双方的关系才能得以维系。然而,恶意欠薪行为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财产权利,还严重破坏了诚实信用原则,导致劳资双方产生信用危机,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严重损害,也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恶意欠薪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在中国,劳动力供过于求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用工单位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中占据强势地位,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他们压低劳动者的工资甚至欠薪。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往往是劳动力市场的弱者,为了维持生计,他们付出艰辛劳动,但最容易受到恶意欠薪的伤害。当前,恶意欠薪侵害的是群体性劳动者的权益,使他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权利得不到保护,加剧了贫富差距,激化了社会矛盾,容易引发群体性的讨薪行动,甚至导致上访、堵路、围堵、冲击国家机关等事件。一些劳动者甚至因为讨薪不成,生活困难,走上盗窃、抢劫等犯罪道路,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大大增加,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劳动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如果农民工要申请劳动仲裁或提起诉讼,应提交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全部相关证据。这些证据包括:
劳动者应该注意固定和保存相关证据,以备维权之需。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欠薪罪中的“薪”指的是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法律规定应得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因此,欠薪的范围很广,基本包括用人单位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劳动报酬,包括年终奖、提成、绩效工资等项目,而不仅仅是合同约定的“基本工资”。劳动者因单位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而获得的股票分红、期权奖励等一般也被包括在“薪”的范畴内。
欠薪罪要求“欠薪数额较大”,根据相关司法解释,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即可构成“数额较大”:
例如,浙江省规定“欠1名劳动者3个月以上劳动报酬且数额在8000元以上,或拒不支付10名以上劳动者4万元以上”即可构成犯罪。四川省规定“拒不支付1名劳动者3个月以上的劳动报酬且数额在1万元以上;拒不支付10名以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且数额累计在5万元以上”可构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