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5-03-15
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案件在适用国内法或国际公约上存在明显的混乱。在船舶油污损害赔偿事故中,正确的法律适用应根据案件性质的不同进行区分。对于非涉外案件,应适用我国《海商法》第11章的规定,并参考《民法通则》、《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对于涉外案件,如果中国法没有明确规定,或者中国法的规定与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规定不一致,应当适用国际公约。
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油污法,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制度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海商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等法律中。此外,我国还参加了《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1969年民事责任公约1992年议定书》、《1976年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公约》等国际公约,这些公约在某些情况下构成了我国法院审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案件的依据。
在实践中,我国法院在审理船舶油污案件时采取了不同的法律适用方式,导致混乱的局面。一些案件适用《民法通则》,如“烟救油2号”油污案、“雅典地平线”号油污案等;一些案件适用《海商法》,如“东方大使”号油污案等;一些案件适用《海洋环境保护法》,如“加翠”号油污案、“玛雅8号”油污案等;一些案件适用《1969年民事责任公约》,如“闽燃供2号”油污案;甚至还有一些案件适用国际惯例,如“南洋”号油污案、“碧洋丸”号油污案、“南洋丰收”号油污案、“亚洲飞鹅”号油污案等。这种不统一的法律适用不仅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司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在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制度完善之前,如何准确适用法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我国现有的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制度中,只有“责任限制”的规定具有操作性,而主体、赔偿范围、强制保险、赔偿基金等方面的内容都比较笼统。与之相比,《1969年民事责任公约1992年议定书》的规定更为具体和详细。因此,在我国法院审理油污案件时,如果相关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可以直接适用国际公约,将直接涉及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