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5-05-05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六条和第三条条款的规定,劳动合同的订立需要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盖章生效。一旦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受法律保护,双方当事人应严格履行,不得随意变更合同约定的内容。然而,在合同订立时,双方有时无法明确规定涉及合同的所有问题;而在履行合同过程中,由于社会生活和市场条件的变化,合同依据的客观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可能导致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不平衡。因此,允许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一定条件下变更劳动合同的部分内容,通过重新调整和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使劳动合同适应新情况的变化,并保证合同的继续履行。
劳动合同的变更是指在原合同的基础上对合同内容进行部分修改、补充或删除,而不是签订新的合同。原合同未变更的部分仍然有效,变更后的内容取代了原合同的相关内容,变更协议的条款与原合同其他条款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约束力。
根据法律规定,在一般情况下,只要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即可变更劳动合同的约定内容。劳动合同作为劳动关系双方协商达成的协议,当然也可以协商变更。对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只要是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达成的,都可以通过协商一致进行变更。变更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采取自愿协商的方式,不允许一方未经协商单方变更合同。未经对方同意擅自改变合同内容是无效行为,变更后的内容对对方没有约束力,也属于违约行为。劳动合同的变更只是对原合同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补充或删除,而不是对合同的全部变更。对于要变更的合同内容,当事人双方必须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如果在协商过程中,一方不同意变更的内容,则该部分合同变更无效,原合同仍然有效。在变更过程中,必须遵循与订立劳动合同时相同的原则,包括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
根据法律规定,在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协商变更劳动合同内容。如果双方无法达成协议,用人单位可以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并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后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包括以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