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多次盗窃的定性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21
盗窃罪一般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盗窃根据窃取的财物数额还有犯罪的情节给于量刑。那么未成年人多次盗窃怎么定性?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盗窃?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
一、未成年人多次盗窃的定性
根据修正后的刑法第264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盗窃行为的客观要件
从客观方面而言,盗窃行为必须具有秘密窃取财物的行为。秘密窃取是指犯罪分子主观上自认为采取不会被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经手者发掘的方法,暗中窃取其财物。盗窃手段多种多样,如:撬门扭锁、冒充找人、入户盗窃,或者携带凶器盗窃,或者在公共场所掏兜割包、顺手牵羊等等。秘密窃取是盗窃罪的重要特征,是区别于抢劫、抢夺、诈骗等其他侵犯财产罪的主要标志。盗窃数额,是指行为人窃取公私财物的数额或价额。盗窃数额较大或多次盗窃的,是构成盗窃罪的重要条件。数额大小或次数多少,可以表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小,是区别罪与非罪、衡量罪行轻重的重要标志之一。
司法实践中的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考虑:1、盗窃既遂与未遂的认定。对于盗窃既遂的标准,学术界有不同观点,但一般认为只要物主丧失对财物的控制,行为人就应当认定为取得了财物。盗窃未遂的,一般认为不构成犯罪,但在特殊情况下,如盗窃国家珍宝等情节严重的情况下,仍可定为盗窃罪处罚。2、关于“多次盗窃”的认定。一般认为“多次盗窃”是指三次以上的盗窃行为,无论数额是否达到较大标准,都应认定为盗窃罪。此外,法律对于多次盗窃的认定并不仅限于入户盗窃和扒窃,还应考虑行为针对的财物数额、时间、方式等因素。3、关于“入户盗窃”的认定。入户盗窃是指行为人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并秘密窃取财物的行为。对于入户盗窃的认定,应考虑住宅的特征以及行为人的目的是否为盗窃。此外,对于盗窃自己或近亲属家庭财物的行为,不应认定为入户盗窃。4、关于“携带凶器盗窃”的认定。携带凶器盗窃是指行为人在盗窃行为中随身携带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或其他为实施犯罪而携带的器械。在认定携带凶器盗窃时,应注意与携带凶器抢夺以及转化型抢劫的区别。5、关于“扒窃”的认定。扒窃是指行为人在公共场所秘密窃取他人贴身放置的财物的行为。扒窃行为应具备在公共场所秘密窃取行为和窃取贴身放置的财物两个特征。对于在私人活动场所秘密窃取财物的行为,不应认定为扒窃。同时,对于在非贴身位置秘密窃取财物的行为,一般可认定为普通盗窃行为。
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盗窃
首先,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学校应注重法制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遵纪守法和防范犯罪意识。此外,学校还应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形成综合性的法制教育网络体系。其次,家庭因素也是预防未成年人盗窃的重要因素。家长应成为未成年人的榜样,树立良好的行为模范,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家庭要保持和睦,给予孩子温暖和关爱,同时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再次,社会环境也需要净化和改善。社会应加大对文化市场的整治力度,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此外,应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建立绿色网吧,提供健康的网络环境给未成年人。全社会还应组织适合未成年人参与的社会活动,建设有益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宣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全社会应共同努力,以预防未成年人盗窃为己任,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制观念,远离犯罪,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