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是指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过程中,当证据可能会灭失或以后难以获取时,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证据。行政机关应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并在此期间禁止当事人或相关人员销毁或转移证据。
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一是控制方式不同。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是通过执法人员对证据进行现场清点、造册登记,并由当事人共同签名确认并当场交付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同时将证据就地保存。在此期间,当事人不得损毁、销毁或转移证据。这种方式并未影响当事人对证据的占有权。而行政强制措施则是对与违法行为相关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包括查封或扣押等。这种方式直接影响到当事人对涉案财物的占有权。
二是行为性质不同。行政强制措施是独立的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可诉性。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只是行政处罚过程中的一种取证手段,是行政处罚的一部分,不具有独立的可诉性。
三是功能设定不同。虽然两者都有防止证据损毁的功能,但证据先行登记保存的功能仅限于此,旨在更好、更完整地获取证据。而行政强制措施的功能则更加丰富,除了取得和保护证据外,还包括制止违法行为、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功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能促使当事人尽快履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