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产品质量 > 产品质量监督法律知识

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23

 
391808

第一条 规定目的

为了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定义

本规定所称生产经营单位,是指从事生产或者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等组织。

第四条 主体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承担主体责任。主体责任主要包括组织机构保障责任、规章制度保障责任、物质资金保障责任、管理保障责任、事故报告和应急救援责任。

第五条 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生产经营单位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实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其他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生产车间(区队)负责人、生产班组负责人、一般从业人员等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并逐级进行落实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从业人员职务调整、收入分配等的重要依据。

第七条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行业或者地方标准,制定涵盖本单位生产经营全过程和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应当涵盖本单位的安全生产会议、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和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安全设施和设备管理、职业病防治管理、安全生产检查、危险作业管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安全生产奖惩、调查处理,以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八条 主要负责人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负责,具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组织制定并督促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落实;

(三)确定符合条件的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

(四)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落实本单位技术管理机构的安全职能并配备安全技术人员;

(五)定期研究安全生产工作,向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股东大会报告安全生产情况,接受工会、从业人员、股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

(六)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依法履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规定;

(七)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八)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

(九)依法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文化建设和班组安全建设工作;

(十)组织实施职业病防治工作,保障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

(十一)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十二)及时、如实报告事故,组织事故抢救;

(十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生产经营单位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协助主要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职责,技术负责人和其他负责人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安全生产工作负责。

第九条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

矿山、冶金、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单位,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装卸、运输单位和使用危险物品从事生产并且使用量达到规定数量的单位(以下简称高危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一)从业人员不足100人的,应当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二)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上不足3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配备2名以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其中至少应当有1名注册安全工程师;

(三)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上不足1000人的,应当设置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按不低于从业人员5‰但最低不少于3名的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其中至少应当有2名注册安全工程师;

(四)从业人员在1000人以上的,应当设置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按不低于从业人员5‰的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其中至少应当有3名注册安全工程师。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一)从业人员不足100人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二)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上不足300人的,应当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三)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上不足10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配备2名以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其中至少应当有1名注册安全工程师;

(四)从业人员在1000人以上的,应当设置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按不低于从业人员3‰的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其中至少应当有2名注册安全工程师。

生产经营单位使用劳务派遣人员从事作业的,劳务派遣人员应当计入该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人数。

第十条 安全生产管理条件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支持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管理职责,并保证其开展工作应当具备的条件。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待遇应当高于同级同职其他岗位管理人员的待遇。高危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岗位风险津贴制度,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享受安全生产管理岗位风险津贴,事业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安全总监和安全生产委员会

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上的高危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设置安全总监。安全总监协助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专项分管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上的高危生产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在1000人以上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由本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安全总监)、相关负责人、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相关机构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工会代表以及从业人员代表组成。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研究和审查本单位有关安全生产的重大事项,协调本单位各相关机构安全生产工作有关事宜。安全生产委员会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会议应当有书面记录。

第十二条 劳动合同和聘用合同

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聘用合同以及与劳务派遣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应当载明有关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防止职业病危害的事项。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从业人员,不得隐瞒或者欺骗。劳务派遣单位无能力或逃避支付劳务派遣人员工伤、职业病相关待遇的,由生产经营单位先行支付。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与从业人员订立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职业病危害事故依法应当承担责任的协议。使用劳务派遣人员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现场劳务派遣人员纳入本单位从业人员统一管理,履行安全生产保障责任,不得将安全生产保障责任转移给劳务派遣单位。

第十三条 发包和出租安全

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及交通运输工具发包或者出租的,应当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的资质进行审查,并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有关的安全生产管理事项。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不得发包、出租。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个人,或者未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约定安全生产管理事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承担主要责任,承包、承租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

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生活和储存区域之间应当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和仓库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并与员工宿舍、周边居民区及其他社会公共设施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应当设有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禁止封闭、堵塞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危险源、危险区域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配备消防、通讯、照明等应急器材和设施,并根据生产经营设施的承载负荷或者生产经营场所核定的人数控制人员进入。

第二十一条 劳动防护用品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明确本单位各岗位从业人员配备劳动防护用品的种类和型号,为从业人员无偿提供符合国家、行业或者地方标准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督促、检查、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和使用。

购买和发放劳动防护用品的情况应当记录在案。不得以货币或者其他物品替代劳动防护用品,不得采购和使用无安全标志或者未经法定认证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第二十二条 职业病防护

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申报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定期检测、评价。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从业人员,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生产经营单位承担。

第二十三条 应急救援预案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及时修订和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高危生产经营单位每年至少组织1次综合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1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其他生产经营单位每年至少组织1次演练。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应急救援组织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并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器材及装备。对于规模较小、无法单独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单位,应与邻近的专业救援队伍的企业或单位签订救援协议,或者联合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生产经营单位应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全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对于新进从业人员、离岗6个月以上或者换岗的从业人员,以及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后的相关从业人员,应及时进行上岗前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对于在岗人员,应定期组织安全生产再教育培训活动。所有的教育培训情况都应记录备查。

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职责

对于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在劳务派遣协议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职责。如果没有明确职责的情况下,生产经营单位应承担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责任。

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能力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安全总监)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与其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特种作业人员应接受相应的安全培训

特种作业人员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接受与其所从事的特种作业相应的安全技术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只有取得特种作业相关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作业。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安全文化建设

生产经营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同时,还应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建立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检查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开展事故隐患自查自纠。对于检查出的问题,应立即进行整改;如果无法立即整改,应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和监控措施,并制定隐患治理方案,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对于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治理结束后,应将治理效果评估报告备案。

安全检查应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落实情况、设备和设施的安全运行状态、危险源控制状态、安全警示标志设置情况、作业场所是否达到职业病防治要求、从业人员遵守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情况、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的危险因素情况、从业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操作技能、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的情况、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和使用情况、现场生产管理、指挥人员的违章指挥和强令从业人员冒险作业行为的情况,以及对从业人员的违章违纪行为的发现和制止情况等。

重大危险源管理和安全措施的实施

生产经营单位应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建立重大危险源辨识登记、安全评估、报告备案、监控整改和应急救援等工作机制。对于重大危险源,应采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现场动态监控,定期对设施和设备进行检测和检验,设立重大危险源安全警示标志,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生产经营单位应每半年向所在地县(市、区)或有监管责任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重大危险源监控及相应的安全措施、应急措施的实施情况。对于新产生的重大危险源,应及时报告并依法实施相关管理措施。

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和动态预警

高危生产经营单位应定期进行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利用先进技术和方法建立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实施有效动态预警。在发现事故征兆等险情时,应立即发布预警预报信息。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在遇到险情时享有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

单位负责人现场带班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单位负责人现场带班制度,并建立单位负责人带班考勤档案。带班负责人应掌握现场安全生产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置事故隐患。

特定作业的负责人和专业人员

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爆破、悬挂、挖掘、大型设备(构件)吊装、危险装置设备试生产、危险场所动火、建筑物和构筑物拆除以及重大危险源、油气管道、受限空间、有毒有害、临近高压输电线路等作业时,应由相关负责人现场带班,并确定专人进行现场作业的统一指挥。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进行现场安全检查和监督,而具有专业资质的人员应进行作业。

延伸阅读
  1. 劳动关系变更协议书的主要内容
  2.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及经济补偿
  3. 增值税纳税人可抵扣的价款项目
  4. 成本会计的职能
  5. 用人单位单方调整劳动岗位的法律规定

产品质量热门知识

  1. 企业对质检结论不服是否可自行复检?
  2. 售卖假冒名牌的法律责任
  3. 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规范移动、固定电话机消费者投诉处理办法
  4. 淘宝购买假冒化妆品的维权途径
  5.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收费管理办法
  6. 甘肃省各市消费者投诉协会投诉电话及联系地址
  7. 超市销售过期商品的法律责任及消费者维权
产品质量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