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5-03-29
质量体系认证的对象是供方的质量体系,而不是某一产品或服务。不同企业的认证范围可以包括全部产品或服务,也可以只包括部分产品或服务。无论范围大小,认证的对象都是供方的质量体系。
质量体系认证的依据是质量保证标准,供方为了向外界提供质量保证而进行认证。认证依据是与质量保证模式相关的标准。
质量体系认证必须由第三方质量体系评价机构承担,以确保公正性和可信性。这个机构与被认证单位(供方)在经济和行政上没有利害关系或隶属关系。除了要有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人员、符合要求的资源和程序,这个机构还必须凭借其优良的认证实践赢得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信任,具备权威性和公正性。
质量体系认证是指第三方对供方的质量体系进行审核、评定和注册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审核、评定和事后监督来证明供方的质量体系符合特定的质量保证标准,独立证实供方的质量保证能力。
质量体系认证在国际上也被称为企业认证、质量体系注册、质量体系评审和质量体系审核等。在我国,质量体系认证是由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可并授权的认证机构依据国家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进行的审核确认。认证机构会颁发认证证书,证明申请单位的质量体系和质量保证能力符合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在第二章第九条中对质量体系认证的管理、方式和对象等进行了规定。该法明确指出,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家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
质量体系认证起源于产品质量认证中的“企业质量保证能力评定”。质量保证能力评定侧重于检查保证质量的条件,确认企业是否能够长期稳定地满足特定的产品标准。因此,质量保证能力评定只是质量体系认证的一部分,不能与单独的质量体系认证等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