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公司劳动合同纠纷案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劳动合同欺诈法律知识

上海某公司劳动合同纠纷案

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5-02-23

 
368437

背景

小叶是某高职学校的毕业生,多次求职未果。有一次,他注意到一家公司招聘大专以上学历的销售专业人员,于是在简历中冒充自己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

合同订立

该公司选择了小叶作为销售部经理,并签订了劳动合同,约定月薪为2000元。

合同解除

一年后,公司发现小叶提供的是虚假简历,因此以欺诈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为由,解除了与小叶的劳动关系,并拒绝支付当月工资2000元。

纠纷处理

小叶认为自己不符合法定可解除合同的条件,因此提起仲裁,后来诉诸法院,要求公司支付2000元工资和经济补偿金。

法院判决

法院认定该合同基于欺诈而订立,是无效合同。对于给付解除合同经济补偿金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但公司应支付小叶2000元工资。

劳动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

合同无效的原因

根据《劳动法》第18条规定,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在本案中,小叶的虚假简历起到了关键作用,根据《劳动法》的规定,这个"假合同"应被认定为无效。

无效劳动合同的处理方式

有人认为,根据《合同法》,劳动合同无效后应推倒重来,即合同无效自始至终无效,双方应恢复合同订立前的状态,包括工资返还和重新评估其他权益。

笔者观点

然而,笔者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推倒重来的做法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并且劳动合同具有人身性,不可能完全推倒重来,因此不具备可操作性。在本案中,法院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合同被认定无效后,法院面对的是实际的劳动关系,法律采取的是保护的态度。这也符合国际惯例。因此,笔者认为,劳动合同无效只对之后发生的事实产生无效的后果,而对之前的实际履行部分不产生效力,应按照实际的劳动关系处理。换句话说,当出现"假合同"时,实际上背后存在一个"真关系"。无效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和如何处理是《劳动合同法》所关注的重点。

无效劳动合同的情形

根据现有的司法实践,“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而“胁迫”是指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失,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此外,“乘人之危”具体指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意思表示,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根据这些情形,可以认定劳动合同无效。
延伸阅读
  1. 劳动合同纠纷案件审理结果及判决
  2. 老板拖欠工资找不到人怎么办
  3. 随意解除劳动关系 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4. 劳动纠纷中的补偿和赔偿权利
  5. 终止劳动合同纠纷案例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和相关知识
  2. 通过合同进行欺诈七种形式
  3. 法律咨询:商品房转让中的欺诈行为
  4. 劳动合同无效案件:求职者编造简历导致权利无法保障
  5. 梁-涛与劳动服务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的无效性问题
  6. 采取欺诈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的效力问题
  7. 骗子的伎俩及识别方法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