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04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并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同时,用人单位应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以预防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并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如果用人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和劳动卫生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或者未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和劳动保护设施,劳动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有权责令其改正,并可以处以罚款。如果情节严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决定责令停产整顿。如果用人单位不采取措施来解决事故隐患,导致发生重大事故,造成劳动者生命和财产损失,相关责任人将按照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以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并履行劳动义务。此外,用人单位还应建立职业培训制度,并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从事技术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方可上岗。新职工上岗前还必须接受厂级、车间级和班组级的三级安全教育,教育时间不得少于40学时。只有通过三级安全教育并经考核合格的新职工才能上岗。
企业应建立和健全生产岗位职工安全教育、管理人员安全教育、安全员安全教育和班前教育、事故教育、安全活动日(周、月)等安全教育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负有全面责任。他们应当建立和健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此外,他们还应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并组织制定和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投入符合安全生产条件所需的资金,并由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予以保证。对于因安全生产所需资金投入不足而导致的后果,相应责任应由相关方承担。此外,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和使用。
如果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或者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劳动者有权立即解除劳动合同,无需事先通知用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