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4-01
尽管我国《担保法》和《物权法》都明确了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合法的质押担保形式,可以为银行贷款提供担保,但是由于知识产权的特点,包括无形性、地域性和时间性等,使得在价值评估、保值、变现和信用程度等方面存在许多难点,这些潜在的法律风险值得我们关注。
知识产权作为智力成果,是一种没有形体的财富,人们对它的占有表现为对某种知识、经验的认识与感受,这种占有是虚拟的而非实际的控制。因此,银行无法直接占有被质押的知识产权。
另外,知识产权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价值波动,贬值风险较高,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动往往会直接影响知识产权的价值。以商标权为例,一个被评估价值数十亿的商标可能在短期内因一起质量事件的发生而一文不值,而这种贬值风险是银行难以掌控的。
由于这些特性,银行在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时面临以下两个问题。
在实践中,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存在规范不足、价值高估和评估结果缺乏公信力等问题。更需要注意的是,知识产权的评估价值与实现担保物权时的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评估价值的参考性有限。
知识产权具有较差的变现性,主要原因是我国尚未形成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以知识产权为标的的交易场所很少,买方市场也非常有限。同时,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应用需要与一定的产品、技术人员及其他相关因素相配合,这使得知识产权的应用并不像机器、厂房等有形资产那样具有普遍应用性。因此,即使知识产权处于拍卖过程中,也很难达成交易。此外,评估和转让程序较为复杂、严格,致使银行需要支付较高的处置成本。综合上述因素,银行在实现质权时能否以理想的价格进行处置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尽管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存在上述难点,但随着知识产权型企业在我国迅猛发展,银行仍应考虑如何建立一套与传统公司融资条件不同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模式,将贷款对象限定在新材料、软件、集成电路、先进制造业等高收益、低风险、发展稳定的知识产权型企业上,严格管理授信额度,以短期贷款为主,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发展这种担保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