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5-01-29
随着中国企业融入世界经济大潮,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跨国企业的配套协作。这些企业在接受国际分包生产合同的同时,往往需要指定特定的原料供应商以确保产品质量。然而,这些供应商通常分布在欧美各地,给国内企业的采购和供应带来了成本和经营风险。
T公司是一家为某世界知名整机厂制造和加工部件的公司。在部件表面处理工序中,他们需要大量使用某种耗材。整机厂在工艺手册中指定唯一的供应商是W公司,因此T公司长期以来都从W公司在英国的工厂进口该物料。
然而,今年8月,T公司收到W公司要求加价的通知,加价幅度高达20%。这不仅增加了T公司的采购支出,而且由于T公司与整机厂的合作协议,这类耗材的成本是由T公司承担的,无法转嫁给整机厂,从而导致T公司的利润下降。
T公司的采购人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一危机。
首先,他们要求W公司解释加价的理由。
其次,他们根据工艺手册中的技术参数向其他相关供应商询价,以了解市场行情。由于T公司在行业中的知名度和采购数量,他们很快收到了多家厂家的回复。在相同规格下,其他厂家的价格比W公司低很多,并且一些厂家还提供了产品的相关认证,证明其产品质量与W公司相当甚至更好。
然而,W公司一直以来都有“牌大欺客”的作风,这次也不例外。在T公司的追问下,W公司只简单解释加价是因为“成本增加”。T公司判断,W公司可能认为自己是T公司该物料的唯一供应商,因此可以提价盘剥采购方。
T公司一方面继续联系W公司要求解释具体的成本增加原因,另一方面向整机厂反映情况。他们要求整机厂在工艺手册中增加可选的供应商,引入竞争,从而打破W公司的垄断地位。整机厂表示可以考虑,但需要时间来试验新样品并认证新供应商。由于T公司现有的库存不断减少,他们无法等待新供应商进入供应商清单的那一天。
最终,T公司通过与W公司的沟通和整机厂的支持,成功化解了这一危机。这个案例对于从事进口采购业务的公司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