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国际采购案例的对比分析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国际经济法 > 国际贸易 > 国际贸易管理法律知识

三个国际采购案例的对比分析

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5-01-16

 
34849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顺应国际贸易高速发展的趋势,以及满足客户对服务水平提出的更高要求,企业开始将采购环节视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供应链的管理,同时对采购手段进行优化。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采购管理作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性地位日益受到国内企业的关注,但现代采购理念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遭遇的“阻力来源”不同,企业解决问题的方法各异等原因,就被予以了不同的诠释。

胜-利油田采购体系改革中的法律障碍

一、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阻碍

胜-利油田面临着与许多国有企业和石油行业相似的采购体系改革问题。虽然集团购买和市场招标的意识逐渐培养起来,但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却给实施改革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二、庞大的采购体系带来的管理困难

胜-利油田每年的物资采购总量约85亿人民币,涉及56个大类、12万项物资,其中45亿人民币的产品由与胜-利油田有各种隶属和姻亲关系的工厂生产。这给采购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由于这些产品的质量和市场同类产品难以比较,而且价格一般要比市场价高,企业只能出于人道主义精神接受它们的供货。此外,胜-利油田使用的大多数涂料也是由下属工厂生产,使用寿命只有市面上同类型涂料的三分之一。此外,上级单位指定的产品必须购买,只要符合油田使用标准且价格差不多。

三、封闭的体制对采购理念更新的阻碍

胜-利油田的现象说明,封闭的体制是中国国有企业更新采购理念的严重阻碍。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采购管理薄弱,计划经济、短缺经济下粗放的采购管理模式依然具有强大的惯性。采购环节漏洞带来的阻力难以消除。

四、采购环节管理水平对企业成本和效益的影响

统计数据显示,在目前中国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成本中,采购成本占到60%左右。采购环节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成本和效益影响非常大。一些企业虽然在表面上认可和接纳了物流的形式,但在封闭的市场竞争中,在操作中没有质的改变。这些企业的采购行为只是利用了物流的技术与形式,经常是为库存而采购,而大量库存实质上是企业或部门之间没有实现无缝连接的结果,导致库存积压,进而造成企业资金紧张、效益低下的局面没有本质改观。

延伸阅读
  1. 房产经济纠纷案例分析
  2. 车辆损失保险赔偿的案例分析
  3. 房产拍卖纠纷检察院抗诉案例分析
  4. 农行酉阳支行房地产权拍卖案例分析
  5.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热门知识

  1. 什么是WTO规则中的最惠国待遇原则
  2. 报关瞒报要坐牢吗
  3. 空运提单什么时候出
  4. 台湾自行车企业着手应对欧盟反倾销措施
  5. 申请专利海关备案必提交的文件
  6. 国际贸易销售合同模板
  7. 我国出口产品如何应对技术贸易壁垒
国际贸易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