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及法律适用细则
点击数:30 更新时间:2024-08-16
一、事实劳动关系的界定及其表现形式
1. 事实劳动关系的定义
事实劳动关系是指相对于劳动合同所调整的劳动关系而言的,双方当事人在建立或变更劳动关系时,没有符合劳动合同成立的形式要件(通常表现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但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形成隶属关系的劳动关系状态。
2. 事实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
事实劳动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 无书面形式的劳动合同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 双重劳动关系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 无效劳动合同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
2.1 无书面形式的劳动合同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
这种情况下,劳动关系的建立没有书面劳动合同作为依据。
2.2 双重劳动关系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
尽管我国劳动法原则上不承认双重劳动关系的合法性,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并按照双重劳动关系来处理。例如,《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对此做出了规定。
2.3 无效劳动合同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
无效劳动合同已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审判实践中按照劳动合同无效来处理,而不是按照事实劳动关系处理。
二、目前对事实劳动关系的审理依据
1. 《劳动法》第98条规定
根据1995年施行的《劳动法》第98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改正。如果劳动者因此遭受损害,用人单位应承担赔偿责任。尽管该条款没有明确事实劳动关系的概念,但也没有否定其效力。
2. 1995年劳动部的规定
1995年8月4日,劳动部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2条规定,只要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并符合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适用范围,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受理劳动争议。这为事实劳动关系案件的劳动仲裁提供了法律依据。
3. 《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根据2001年4月30日施行的《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劳动关系后发生的纠纷,也属于劳动争议的范围。如果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同时,该解释的第16条规定,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原单位工作且原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的,视为双方同意以原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如果一方提出终止劳动关系,人民法院应当支持。该司法解释为确定履行或解除事实劳动关系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