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1-29
反倾销法作为反倾销诉讼的依据,应当具有公正和中立性。然而,现行的国际反倾销制度存在明显的偏袒和保护本国生产者的倾向。WTO反倾销协议作为最新的国际反倾销准则,是在1948年GATT第六条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然而,GATT第六条的原始草案是基于美国1921年的反倾销法,而该法案的出台背景是美国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和银行倒闭等问题。
因此,该反倾销法案显然是出于保护本国产业的保护主义需求而制定的。尽管经过多轮谈判,WTO反倾销协议对出口国和进口国的相关产业进行了一定的区别对待,但各国的反倾销法条文仍然存在宽松的解释和裁量权,导致倾销成立的结论往往是不公平的,对于出口国产业来说是不利的。
尽管反倾销调查的申请是由进口国同类产品生产者向本国主管当局提出的,但在具体操作中,一旦申请获得批准,反倾销主管当局就立即获得了裁决者的地位,进而将诉讼转变为进口国政府对出口企业的行为进行裁决。在反倾销诉讼中,进口国主管当局自行决定了同类产品范围的界定、调查抽样方法的选择、出口价格与正常价值的调整与比较、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非市场经济条件下替代国的选择、诉讼期限的延长等等事项。
与此同时,出口企业所在国的政府只能作为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提供证据,或在对判决不满时提出争端解决要求。这种不平等的地位使得进口国主管当局在反倾销诉讼中拥有更大的权力和裁量权,而出口国产业则处于不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