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4-11-07
洗钱罪是我国刑法中新增设的罪名。近年来,国际洗钱活动十分猖撅,洗钱犯罪已被国际社会列为21世纪十大犯罪之首,我国也出现了为毒品、走私犯罪洗钱的犯罪行为。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将面临国内国际洗钱犯罪的双重压力。所以,重视和密切关注此类犯罪的动态与发展,研究和制定相应的基本对策,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洗钱犯罪的定义可以分为通说和特定说两种。通说定义是:明知是非法所得和非法收益,而以各种方式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并试图通过伪装使之合法化的特定行为。特定说是指一个特定国家的法律为本国所专门规定的洗钱犯罪定义。
我国对洗钱犯罪的具体范围作了限制性规定。我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第一款为洗钱犯罪规定的定义是: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以各种方法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的特定行为。我国洗钱犯罪的法律特征包括:
洗钱犯罪的认定主要从罪与非罪的认定、既遂与未遂的认定、此罪与彼罪的认定等方面进行。
罪与非罪的认定主要从确认行为人是否明知的角度进行。如果行为人明知是非法所得及非法收益而为之,则构成犯罪;如果行为人确实误以为是合法财产或收人而提供账号的,则不构成犯罪。
既遂与未遂的认定主要看行为人是否将行为实施完毕。如果行为人已经实施了掩饰、隐瞒行为,则构成既遂;如果行为人尚未将行为过程进行到底或未实施完毕,而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被迫停止,则构成未遂。
此罪与彼罪的认定主要表现在与上游犯罪共犯的界限、与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的界限、与伪证罪的界限以及一罪与数罪的界限等方面。
洗钱犯罪作为一种下游犯罪与上游犯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上游犯罪是下游犯罪的前提和根源,下游犯罪是上游犯罪的继续和发展。上游犯罪决定了下游犯罪的必然性,下游犯罪推动了上游犯罪的发展。
洗钱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主要表现在破坏金融秩序、扰乱国家的经济秩序、干扰正常的司法活动和为新的犯罪积累资本等方面。
洗钱犯罪的控制方略包括确立一个正确的战略方针,加强防范和控制措施,配合打击手段,以及加强合作与协作。
我国在1997年修订的《刑法》中对洗钱犯罪做了规定,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是美国和英国,我国在洗钱犯罪立法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建议我国尽早建立控制洗钱犯罪的专项立法。在立法过程中,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例如抓住洗钱过程中最脆弱的环节,制定相应的法规;对付将巨额资金化整为零的犯罪方法,也需要在立法中予以规定;此外,还应考虑在专项立法中增加“披露信息罪”和“泄露信息罪”的规定,以加大打击力度。只有建立一部系统完备的专项立法,才能更有效地打击洗钱犯罪。
为了防止洗钱犯罪的发生,首先应建立可疑资金流动的报告制度,并规定不报告将以洗钱罪论处,以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其次,应加强对金融系统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的防范和打击力度,因为内外勾结和金融机构内部人员玩忽职守往往导致洗钱案件的发生。因此,必须杜绝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另外,对游资的监督管理和控制也应加强。
由于洗钱犯罪往往涉及跨国活动,犯罪分子利用各国法律的差异、银行保密法的限制进行洗钱犯罪活动。面对这种情况,任何国家单靠自身力量无法有效控制洗钱犯罪。因此,加强国际合作至关重要。我国已经批准了1988年在维也纳通过的《联合国禁毒公约》,并与多个国家缔结了刑事司法协助和引渡双边条约。这些条约为我国惩治和对付跨国洗钱犯罪提供了有效工具和重要法律依据。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外引资和对内吸资的需求增加,也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他们以投资名义利用黑钱、赃钱进行洗钱活动。因此,必须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对洗钱犯罪的侦查与打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控制洗钱犯罪的社会效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国家的繁荣稳定作出贡献。